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走進義務教育統編三科教材>>統編三科教材概覽

這裡的課堂充滿了正能量

——統編三科教材新疆使用情況調研側記

2017年11月02日20:0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朗讀和分析了作者對白楊的干、枝、葉的描寫,你聯想到了什麼?”在烏魯木齊市第十三中學八年級語文課上,宋景芳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堂課的教學主題是賞析《白楊禮贊》。

“白楊傲然聳立,‘筆直的干,一丈以內絕無旁枝’,這讓我想起學過的課文《愛蓮說》,白楊和蓮都象征著高潔、正直的品行。”

“白楊‘丫枝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不旁逸斜出’,這讓我想到民族團結,我們56個民族應該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白楊‘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使我想起教學樓上那醒目的標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白楊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她在南疆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但是從不叫苦叫累。”

……

不知不覺中下課了,聽課教師和學生還沉浸在《白楊禮贊》引發的思維余波之中。

今年秋季開學,全國各地義務教育一年級和七年級全部採用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包括新疆在內的部分地區開始在二年級和八年級使用三科教材。日前,教育部教材局組織編寫人員、編輯人員一行10多人,來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深入多所小學、中學聽課,召開一線教研員和教師座談會,回訪了解統編新教材的使用情況,聽取大家對新教材的意見與建議。

語文:文質兼美,貼近生活

聽了烏魯木齊市第十三中學八(9)班“賞析《白楊禮贊》”這堂課后,語文教材回訪人員認為,宋老師對教材把握到位,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誦品味語言的美,體會反問、象征等修辭和表現手法的效果,同時又適度延伸,巧妙引導,很好地做到了語用知識與價值觀教育的融合。

在回訪過程中,一線教師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新語文教材的肯定與喜愛,他們認為,新教材的選文具有經典性,又富有時代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新版語文教材精准地體現了語用知識,執教者能較好地把握教學重點,即使很多課文篇幅較長,教師也能抓住重點,滲透難點﹔一、二年級語文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增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符合低年段特點﹔七、八年級古詩和文言文比例有所增加,有利於陶冶學生情操,同時長篇古文更注重故事性,易於理解。

讓教師們點贊的還有新教材的設計,他們覺得新語文教材疏朗大方,圖文並茂,而且圖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新教材選用了大量的國畫作為課文插圖,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如《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就選用了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的作品,除此之外還選用了中國傳統年畫如《剪窗花》《春節童謠》等,充滿童趣,體現了文化傳承從小入手的理念。

新疆地域廣闊,各地教育發展情況不盡相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董明實等提出,針對新疆的特殊情況,需要通過加強培訓、合理把握難度和教學要求等來解決。宋景芳等老師則認為,新教材變化較大,可挖掘的東西多了,深挖到什麼程度合適?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內容,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恰當地把握分寸?這些都是新教材帶來的新挑戰,需要在教學中去摸索。

歷史: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應該說,教材上的知識點老師都講到了,重點也抓住了,但是我總覺得缺少點故事。我覺得,每堂歷史課上,都應該穿插一兩個小故事,一定要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熱情。”統編歷史教材執行主編葉小兵教授在聽完烏魯木齊縣一中的一堂歷史課后說。

一線的歷史教師和教研員明顯感受到新教材的變化,那就是唯物史觀這條紅線貫穿統編歷史教材始終。新教材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到歷史敘述與闡釋之中,思想性和科學性高度統一。統編歷史教材特別強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注重從歷史發展演進的角度,通過具體、豐富的史實,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及現實意義。教材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對歷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述,注重通過歷史學科的教育提高全體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昌吉市多位歷史教師和教研員表示,從已經使用的三冊書(七年級上、下,八年級上)來看,在內容的選擇上,新教材按照歷史發展的時序,選擇最基本的史實,適當刪除了過難、過偏的內容,難度有所降低,學生學習負擔減輕了。新教材圍繞教學設計了多樣的欄目,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平台,符合初中學生實際,有利於改進歷史教學。不過,也有一些教師提出,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有所增加,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有點緊張。

教師們提出,新教材的多處表述,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隻要用心挖掘,歷史課完全可以變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寶貴素材庫。”昌吉市第七中學歷史教師何志萍說。

“教師一定要樹立一個觀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握了這一點,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葉小兵說。

道德與法治:豐富德育內涵,改進融入方式

四名學生一個小組,大家正在回憶和討論班裡發生過的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集體活動。這是昌吉市二六工鎮中心小學二(3)班的小朋友在上道德與法治“我愛我們班”這一課。在這裡,集體榮譽感這一抽象概念,變成了一個個發生在身邊的具體事例。

回訪調研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們普遍認為,一、二年級的教材每一課都有繪本故事,寓道理於故事中,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易學易懂,易於接受。教材在豐富德育內涵、改進道德與法治的融入方式等方面有新的探索,融入方式真實自然,比如在二年級上冊,在“歡歡喜喜慶國慶”“團團圓圓過中秋”這兩課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傳統文化知識。教材給兒童留下了自主思考的空間,促進兒童在自主學習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強法治意識。教材還設計了一些較有特色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新教材的這些設計和變化深得一線教師的好評。

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則認為,新教材更有文化味和時代感,知識面擴寬了,歷史典故增多了,知識容量增大了,在價值觀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方面有所加強,但是有些內容可能需要通過長期體驗才能內化於心,建議配套增加一些實踐活動課。同時,由於條件所限,有些活動內容對於農村學生而言,開展起來可能有一定困難。

回訪調研期間,在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市,近百名三科任課教師和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工作體驗,對三科教材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暢所欲言。回訪人員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現場作了回應或解答。(汪瑞林)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