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走進義務教育統編三科教材>>統編三科教材概覽

 法治教育專冊:德法兼修,知行合一

2017年10月24日14:0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依據,以憲法精神為主線,以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為重點,了解法律知識,理解法律功能,樹立法治理念,引導行為選擇,提高道德修養。

一、以憲法為主線,將憲法精神活化於法治實踐

憲法是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權威。教材始終將憲法作為主軸,在六年級上冊既設置了專門的《憲法是根本法》一節,也在《我們是公民》《我們的國家機構》等單元中體現憲法內容。學生組織和參與憲法日活動,理解憲法的法律地位,認識憲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將憲法的規定與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事務結合起來,將憲法的內容轉化為更加鮮活的法律現象,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引導對憲法權威地位和憲法精神的理解和認同。通過《我們的國家機構》單元,向學生展示國家機構的作用,人大代表及國家機構的產生方式、日常生活與國家機構的關聯等內容,厘清個人權利和國家權力的區別,增強作為公民的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八年級教材的第一單元是關於憲法的全面介紹。另外在“理解權利和義務”“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國家機構”等部分,均有憲法中關於權利義務、國家機構及其產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介紹。憲法相對比較抽象,必須將其內容與生活結合,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認知。

二、融合道德和法律,促進德法兼修

道德和法律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法治教育中注重道德和法律在具體生活實踐中的融合,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的教材中以孝敬老人為例,說明道德和法律的關系。通過德法兼修,在培養學生的私德的同時,注重加強公共精神等公德的養成。例如,在六年級上冊的法治專冊中,通過向學生展示人大代表及國家機構的產生方式、日常生活與國家機構的關聯等內容,明確公權力行使有邊界的認識,在“我們是場外代表”的內容中,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公民,我們可以對國家、社會提出哪些方面的建議,從而提升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關注公共利益、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等公共精神的養成。

三、堅持法律“源於生活,回歸生活”的指導思想

以“尋找發現法律,認知權利義務——了解法律功能,明確保障作用——規范個人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為主要脈絡,打造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體驗。例如,六年級教材第一課,學生從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件中尋找法律現象,思考法律是什麼,讓學生體會到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生活中法律無處不在,建立學生對於法律的“親切感”,從而認識到法律與生活密切相關,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的保障,法律保護我們的權利,規范我們的行為,保護我們快樂成長。接著指明“生活與法律”的關系,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必然涉及人與人的關系,社會關系的調整、社會秩序的維護就是法律的基本功能﹔從而從學生生活上升到社會生活,從個人感受到社會現象,實現了主觀感知到法律認知的提升。社會關系有很多種,平等的買賣關系、保險關系涉及民法,公民和政府的關系涉及行政法,破壞社會秩序構成犯罪,就是刑法的調整對象。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實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巨大作用,為法治認同和法治意識奠定思想基礎。

四、提高法治教育的生動性

法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概念和術語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在特定情境中使用,故相應的法學教育就必須遵循這一規律,通過情境帶入的方法將相關內容引入認知領域。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堅持法律用語准確的前提下,力求通過表現形式多樣性降低法律的刻板,提高親民度。通過趣味性的板塊設置,提升學生對教材的喜愛程度,例如在“活動園”板塊激發延伸性思考,通過“閱讀角”展示與學生個人生活相關的法治活動,並將“知識窗”作為集中講述法律專業知識的欄目提高知識的廣泛度,古今中外法律故事、諺語的有機嵌入,改善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實現,提升課后鞏固復習的主動性。

五、知識、觀念與行為選擇融於一體,促進知行合一

本教材特別注重法律知識向日常實踐的延伸,切忌法條的照搬並且不局限於單純的法理,強調法律知識的獲得、公民素養的養成和法律應用融會貫通。本教材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從中國國籍的獲得及公民身份的取得入手,介紹了“公民”一詞的最早來源,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一個重要身份是“公民”,進而通過介紹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強調二者的統一性,幫助學生樹立“不能濫用權利”和“應當依法履行義務”的觀念,促進知行合一,培育社會主義知法守法用法好公民。法律重在實踐,本教材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學生在掌握法定的權利與義務等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活動園”強調學生體驗與參與、借助“閱讀角”達到博覽的高度以及運用“知識窗”實現理論鞏固外,還特別將生活中常用的且與法律相關的電話號碼、重要行為要求等內容以“小貼士”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提升學生正確判斷、選擇、行動的能力。在法治教育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在“我是中國公民”的內容中,以“中國的成就—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的責任—中國的擔當”為隱含主線,增強學生作為中國公民的榮譽感和責任擔當。

六、突出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制度,提升安全意識和能力

我國法律對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保護,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六年級專設的《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對於學生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進行重點介紹,使得學生既了解遇到法律問題的正確處理方式,也教育學生知法守法、依法維權,通過法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學生形成初步的証據意識,培養其依法維權的能力。教材中校園欺凌等事件的例舉也是為了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加強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教育。(法治教育專冊教材編寫組)

(責編:李依環、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