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發揮獨特學科功能 提升育人價值

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這套統編語文教材,它的編寫原則和思路是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利用語文學科善於熏陶、感染的特點,將核心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並很自然地體現在整個語文教材設計之中。
這種“整體滲透”,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從內容設計看,有三個“加強”。
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統編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其中小學增加多一些,一年級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選文的體裁樣式拓展了,從《詩經》到清代詩歌,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現。此外,增設一些新欄目,如小學的《日積月累》,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初中的《綜合性學習》,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還有許多課文是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如《紙的發明》《中國石拱橋》等,另外一些課文則贊頌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弘揚愛國敬業、誠實守信、堅韌不拔等傳統美德。
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教材收錄了大量革命傳統經典篇目,如《紀念白求恩》《清貧》《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文章,小學40篇,初中30多篇。教材中既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領袖,也有江姐、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錢學森、鄧稼先等為新中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還有魯迅、茅盾等著名文學家的作品。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紅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紅色經典名著。教材注重通過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贊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激發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三是加強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的內容。課文中有描繪祖國山川的秀美與雄壯,以美麗的景物感染學生的,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也有展示中華民族精神,以激勵學生的,如《黃河頌》《壺口瀑布》﹔還有講述各族人民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守衛祖國海疆的英雄事跡的,如《無名島》《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
新教材對於課文的選擇下了很大功夫。選文既兼顧經典性、可讀性,多選思想格調高、語言形式美、值得誦讀涵泳的作品,也要考慮文體的多樣性、典范性,以及篇幅、深淺的適合﹔既考慮如何服務於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又要貫穿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還要盡可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諸多方面的平衡並不容易,很多選篇都是廣泛征求意見、經過反復討論斟酌的,教材的選篇盡可能考慮到社會共識。
統編語文教材的面世,並非對既有教材的顛覆,各個版本的優點和經驗也都盡量吸收進來。新教材的編寫特別注意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克服隨意性﹔注意編得“好用”,接地氣,能滿足一線教學的需要,甚至還能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糾偏作用。這套新教材不光是選文,在結構體例上也是有革新和改進的,起碼有四點改進很明顯。
一是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元的方式編排。以人文主題為線索,統籌安排,有利於發揮語文學科進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優勢﹔將語文素養作為另一條線索,精選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識,優化學習策略,有利於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展。語文教材一至六年級每冊6—8個單元,由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組成。每單元3—4篇課文,語文園地包括《日積月累》《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等欄目。七至九年級每冊6個單元,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各單元穿插安排《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課外古詩詞誦讀》等欄目﹔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一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二是適當降低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改進識字寫字教學方式。新教材讓剛上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先學認字,然后再學拼音,拼音教學往后推了一個月左右。看似只是教學順序的調整,實則是漢語拼音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位置效能的衡定。調查發現,孩子們剛上學立即學拼音,難度大,容易損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現在新教材的開篇是“天、地、人、你、我、他”,接著是“金、木、水、火、土”,目的就是要孩子們建立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其背后的深意在於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強調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而非目的,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對於認字讀書的興趣。
另外,新教材以“認寫分流,多認少寫”以及“多元認字”作為小學低年段教材的編寫原則。要求認識的常用字從過去的1800字減少到1600字,會寫其中800字就可以了。這些改進都做過調查和專題研究,是有學理根據的。一般而言,隻要按教材設定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就大致可以獨立閱讀了。
三是有意解決不讀書、少讀書問題。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隻讀教材和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針對這一狀況,新編語文教材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雖然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減少,但延伸閱讀的量大增,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新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四是重視語文知識積累和讀寫能力培養。根據“課標”的提示,並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教材編寫梳理出中小學生必須習得和掌握的上百個知識點與讀寫能力訓練環節,按照教學梯度,安排到各年級各單元的教學中。呈現方式上盡量規避概念灌輸和死記硬背,方便一線教師使用教材時把握教學的基本要求,有“干貨”,讓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統編語文教材編寫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