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溫州推進民辦教育改革:培育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本報記者 王慧敏 顧 春
2019年01月20日04: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所民辦幼兒園裡,老師和小朋友們在一起。
  影像中國

  敢於探索、勇於創新是溫州人的一張名片!的確,就中國民辦教育來看,也是溫州人率先“吃螃蟹”。

  從1980年浙江溫州出現全國第一個家庭幼兒班迄今,溫州的民辦教育,無論是辦學模式還是管理政策,都在全國起了示范作用。據統計,目前,溫州民辦學校已達1383所,在校生45.8萬人,承擔了全市近1/3的教育任務。

  溫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建海說: “溫州作為民辦教育綜合改革的先行探路者,堅持公益屬性與市場方向兼顧、精准扶持與規范管理並舉,創新社會力量投資辦學機制體制,推進民辦教育優質、品牌、特色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

  創新思路——

  大社會辦大教育

  溫州民間辦學,是逼出來的。

  “義利並舉”是永嘉學派的特點,“尊師重教”一直是溫州的傳統。然而, 改革開放初期的溫州,遠非現在可比——“七山二水一分田”,又長期定位是海防前哨,公共財力薄弱得很。想興辦教育?捉襟見肘啊!

  怎麼辦?敢為人先的溫州人開始了探索:

  1980年樂清高中畢業生高淑雙騰出自家住房,向社會招收18名幼兒,於是全國第一個家庭幼兒班誕生﹔1984年,文成知青李道鑾,靠自籌集資和政府補助創辦了求知中學﹔1985年,籌建中的溫州大學向社會發行“三元券”,成功募齊辦學資金……

  善於吸收群眾智慧的溫州市政府,因勢利導,推出了“保中間、帶兩頭、活全局”全新教改思路。

  何為“保中間”?將主要的公共教育資源放在義務教育上。何為 “帶兩頭”?將高中段和學前教育放手讓社會資本進入。如此,“小財政辦大教育”的窘境立馬轉變為“大社會辦大教育”的活棋。

  到上世紀80年代末,溫州民辦幼兒園已發展到1500多所﹔民辦中小學、高中、高職也蓬蓬勃勃發展起來。國有民辦、民辦公助、公辦民助、企業辦學、部門辦學、獨資辦學、股份辦學……一條多元化的辦學路子,被溫州人蹚了出來。2010年,溫州成為全國民辦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區。

  創新機制——

  不斷突破天花板

  如何讓民間辦學不斷壯大?溫州從改革中找出路。

  1993年,溫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溫州市社會力量辦學暫行規定》,給予民辦教育6個“允許”:即允許按成本收費,允許學生家長捐資,允許投資者適時取回本金和利息,允許自主招聘教師,允許接收畢業生,允許自定教師待遇。

  6個“允許”帶來了什麼?

  高中畢業后,楊愛綠在蕭江第一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任教。看著陰暗潮濕的小教室裡擠滿了孩子,萌生了“改變”的想法。1987年2月,她和14個姐妹集資創辦了蕭江鎮中心幼兒園。有了6個“允許”支撐,她的“愛綠”幼兒園越辦越多,如今已成為擁有45家幼兒園的教育集團,遍布全國6個省市、12個地區。而“育英系”用短短5年時間,完成小學到高職的全面覆蓋﹔新紀元、心橋等民辦教育品牌一個個冒了出來……

  溫州經驗被寫入了1997年國家《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之中。

  不過,溫州的民辦教育也遭遇過“成長的煩惱”: 競爭日益激烈,政策壁壘難以突破……許多民辦學校投資人開始感到迷茫。

  溫州教改何去何從?溫州市委、市政府繼續從改革中找動力。2011年11月,推出民辦教育“1+9”政策:清理各種歧視性政策,破除師資、產權、稅費等方面的障礙壁壘﹔同時,在法人屬性、財政扶持、教師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中尋求突破,為民辦教育開出了一張張“通行証”。

  這些措施,霎時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隨后,溫州在民辦教育改革方面不斷拓新:“分類管理”——民辦學校按照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登記,使得民辦學校在享受土地、稅收等優惠時不再面臨身份的尷尬﹔“公辦委托民辦”——使公、民辦教育優勢互補得到充分發揮﹔“新政38條”——從建立健全辦學機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財政支持和要素保障力度等方面,為溫州新一輪民間辦學裝上“發動機”……

  創新品牌——

  提供優質教育服務

  當然,這種“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辦學質量品牌化”的教育改革,最受益的是老百姓。

  多元發展,必定是優勝劣汰。從1997年至2017年,全市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幼兒園從2418所減少到1383所,學校數少了1035所,但在校生人數從15.2萬增加到45.8萬,辦學質量和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

  多元化發展,也使公辦學校感到了競爭的壓力。各個學校為增強競爭力,千方百計創新品牌。

  創出品牌,必須殫精竭慮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想方設法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據統計,截至目前,僅各民辦學校就引進市外高級職稱教師、特級教師、省名師名校長643人。這樣的競爭,能不帶動全市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嗎?

  為培育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溫州還通過“建起來,走出去,引進來”三管齊下,做大做強教育品牌。目前,已成功組建愛綠、心橋、實藝、小童洲、早培、東方等十二大教育集團。與此同時,上海新紀元、江蘇翔宇、上海協和、北京新東方等一批國內外知名教育集團或品牌相繼落戶溫州……

  有了多元化的就學選擇,享受到了更優質的教育服務,溫州的老百姓能不打心眼裡感到高興?

    

  延伸閱讀:

  民辦教育復蘇於上世紀80年代,民辦高等教育是最早的“試水者”,隨后民辦職業類學校、民辦學歷制學校及幼兒園陸續出現。

  1997年7月,《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出台,提出社會力量辦學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

  2002年12月,《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中國民辦教育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條例。

  2017年1月,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民辦教育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的分類管理。

  2017年9月,修改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為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0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