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德:從打造海南首家智慧校園開始,實現學校“華麗轉身”

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海南省特級教師、海口四中副校長王賢德從教30年,一直秉承終身學習的人生信條,從任課老師到特級教師、副校長,一路走來,他覺得不論做事還是做人都要一步一個腳印。
王賢德在教育信息化探索之路上也是如此。從引進一起中學等學習APP、智能一體機、網絡直播課、人臉識別技術、VR技術等,王賢德通過信息化產品將自己管理的初中校區打造成聚焦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的智慧校園,也帶來了近兩年中考成績的回升與進步。
“2016年,我們的尤斌校長審時度勢,自主提出要建設信息化,打造智慧校園,這在全省教育系統裡是首家”,副校長王賢德自豪地說。
同年11月份王賢德被調入海口四中任職,任初中校區校長。作為教育信息化先頭部隊中的執行人,說起海口四中,尤其是初中部打造智慧校園的教育信息化進程,王賢德與有榮焉。
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事,務必要遵循嚴謹科學的辦事原則。作為省內第一家提出要建設智慧校園的學校,海口四中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通過校企合作、和北京四中網校聯合的方式引進信息化資源、篩選信息化產品,勢必要把智慧校園做成做好。
但萬事開頭難,要篩選信息化產品,首先要讓它們走進課堂與教學課程有所融合,才能知道好壞。負責信息化產品使用培訓的李斌主任反映,“阻力困難肯定是有的,有的老師面對新事物有疑惑甚至排斥心理,我們要去說服老師改變觀念,手把手培訓,讓他們體會到好的信息化教育產品會助力教學,減輕工作量,增強教學效果。”老師們一開始將信將疑,在試用過后,卻被信息化產品快速閱卷、智能組卷、詳細精准的學情分析等強大功能征服了,真正對孩子們好,對教學有幫助的東西,他們都是歡迎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線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筍前赴后繼,如何篩選有效且無害的信息化產品、進行良性校企合作,就成了必修課。不僅貨比三家還要優中選優,單在線教育相關的系統平台,四中就試用了數款產品。
王賢德笑著說:“用到最后,我們看哪家公司的產品效果更好,就繼續使用。”但由於每個信息化產品的擅長領域不同,比如一起中學APP的組卷功能、大數據分析都很突出,科大訊飛的閱卷功能很完整,經過試用對比、師生反饋后,海口四中目前採用各取所長,多種優質產品混用的方式,共同為智慧校園助力添彩。
除了探索課堂改革,海口四中還應用了人臉識別、電子班牌、班級物聯網等校園管理系統,極大地壓縮了管理成本,學校採取“刷臉”進出校門,開啟人臉識別數字化自動化統計考勤,這大大提升了校園安全管理水平,以前海口四中的學生要請假出學校,需要向老師說明情況並填寫假條,拿到請假條后要到學校德育處找負責老師簽字,最后出校門時校警還要再三核對才可離校。如今,這套設備投入使用,學生請假可在線上“一鍵”完成操作,同時也能及時將學生考勤信息反饋給家長,讓家長掌握孩子的最新動向。海口四中採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學校的管理和教學。
信息化產品實現精准教學,推動個性化教育
王賢德作為具有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談起教育行業這幾十年的變化,他感觸頗深,“傳統課堂是老師的主場,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而現在是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成為學習行為的主導,這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信息化產品推動了精准化教學,比如“先學后教”,上課之前,海口四中的學生會使用一起中學APP做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同時老師根據一起中學APP上學生預習情況的記錄有針對性地備課,學生們都會的內容一帶而過,學生們不明白的內容要重點講解;課堂之后,學生再根據老師所講進行課后練習和鞏固。這樣的教學過程更有針對性更高效,而且相比之前,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快速獲取知識還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我總結的能力。
除了精准化教學,一起中學APP對孩子們的個性化教育也大有裨益。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孩子們在一起中學APP上的作業行為進行分析,還能讓老師清楚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為他們制定個性化教育目標。
每個孩子的學習習慣、能力資質不同,導致他們對知識的吸收效果也有好有壞。在王賢德看來,以前老師隻能通過大考、小考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自己做錯題率表格來分析、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成果,很是費時費力。而現在隻需要通過一起中學APP,就能對每個人的學習程度、知識盲點一清二楚,“比如說一個問題,回答學生對的多少錯了多少,它可以馬上歸類,精准地針對問題進行解決。”說起一起中學APP,王賢德十分推崇,因為一起中學APP的大數據分析不僅減輕了老師的機械工作負擔,還能幫他們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給每個孩子樹立個性化教育目標,更高效也更人性化。
如果說通過校企合作,一起中學APP等作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老師的好助手,是從課后總結方面為學生的作業減負,那海口四中和北京四中網校的聯合就是用翻轉課堂的方式為課堂增效。
成都的一塊屏,讓248所貧困地區的學校享受到了先進教育資源,改變了無數學子的命運。而在海口四中也有這樣一塊屏,讓海口四中、北京四中這兩個地處天南海北的學校通過網校直播課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學方式的交流,不管是對老師的教學效率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有了極大程度的促進。
教育信息化助力名校實現“華麗轉身”
2016年海口四中挂牌“一級甲等學校”,同年尤斌校長提出建設智慧校園。3年間,通過引進在線教育資源、信息一體化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產品,海口四中已經走出了自己極具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之路,學校的教學質量也走上了新的台階,實現了“華麗轉身”。
“從2016年尤校長提出設想,到2017年進入具體的操作,我們的教學質量在2017年高考就已經有所顯現,升學率也在逐年攀升,2018年本科A批上線率高達86.33%,我們學校有學生以2018年高考全省第五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王賢德說。
而對於王賢德負責的初中部來說,可以用“逆風翻盤”來形容。因為在義教階段,採取劃片招生的方式,初中部的很多學生來自外來務工家庭,整體生源資質比較差,學校的中考成績一直處於下滑態勢。直到2017年開始信息化教育、智慧校園的實際操作,成績下滑趨勢成功剎車,並進入迅速反彈階段,2018年中考,海口四中初中部中考排名又上升了兩位。用突破性的成績証明了海口四中初中部完成“逆風翻盤”,“低進高出”的教學效果讓海口四中從默默無名的普通中學成長為深受社會關注、家長歡迎、學子向往的海口市優質學校。
同為農村孩子出身,王賢德切身明白努力學習是他們可以改變命運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通過跟家長的實際溝通,他發現學習成績已經不是當代家長的唯一訴求了,有的孩子確實不擅長讀書,那麼培養他學習之外的一技之長,會是家長和學生的第一訴求,而有的學生特別聰明,統一教學、班級制反而限制了他的學習效果。因此海口四中高中部落實了分層教學,行政班和選課走班並行的教學方式,通過“1+15”精品課堂、第二課堂開展足球、游泳、義務志願者、講座等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海口四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進一步開展教育教學實踐,不斷推廣普及,由點及面,打造了太空種子育種基地、科技創新室等信息化教育培訓場地和相應課程,加強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水平。不僅使海口四中在科技創新、機器人比賽、各級課題研究、各級調教中屢屢折桂,學校還先后獲得“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學校”、“教育部規劃課題國家級課題先進實驗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海口四中正以鮮明的辦學特色、獨特的育人風格和優異的教育教學成果得到公眾的認可,在打造智慧校園給孩子們提供優質學習環境和教學資源的同時,海口四中也十分重視學生們的性格培養和素質教育。王賢德說:“就我個人來講,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能夠吃苦耐勞,有追求,能夠不斷地進取的孩子。”學校通過“5分鐘靜坐、靜站”等儀式來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的正能量品質,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人生是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己的修行。從尤斌校長自主提出建設教育信息化,打造智慧校園,到王賢德副校長和老師們落實信息化教育教學,四中人不斷用實際成績超越昨天的海口四中,用更好的教學質量推動海口四中邁入更好的明天,也讓海口四中的學生在信息化學習和素質教育中看到更好的未來。(陳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