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非教學任務進校  勿擠壓正常教學

2019年01月18日08:20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非教學任務進校 勿擠壓正常教學

  有的部門希望“小手拉大手”“從娃娃抓起”,讓學校協助開展專項知識競賽、主題班會,並讓老師督促家長100%完成,給老師、家長帶來負擔之余,有時甚至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

  在廣州市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建議,應該尊重教育規律,規范非教學任務進校園的程序及內容,避免“面子工程”“政績項目”影響學校辦學。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羅樺琳、龍錕、廖靖文、魏麗娜、梁超儀、李波

  專項工作進校園 老師家長任務重

  “請家長們通過微信關注××公眾號並進行投票”﹔“請家長們本周內完成‘××平台’學習及測試任務”﹔“請家長們與孩子一道完成××考試”……家有學齡兒童的許多家長都有以下體會:非學科教育的各種問卷調查、測試任務越來越多,一學期下來,微信又關注了好幾個公眾號,手機又下載了好幾個平台教育APP。

  而對於學校老師來說,同樣任務繁重,根據相關職能部門或文件的要求,每月發放的致家長的“一封信”就有2~3種,不少還要100%回收、存檔、做台賬以便上級部門檢查,收發壓力極大。

  這一現狀也引起市政協委員劉素燕的關注。她經過幾個月時間的走訪和調研,在本次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規范非教學任務專項進校園的建議”提案。

  各類任務接踵而至 擠壓正常教學時間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非教學任務專項進校園主要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是進校園的專項工作過於繁多,各部門下發文件,要求舉辦一次黑板報巡展、一次主題演講比賽、一次知識競賽、一場主題班會、一次簽名承諾活動、一次主題征文比賽,上好一堂視頻教育課,推出一批微電影、一批漫畫動畫、一批公益廣告進校園等活動,要求包含主題班會課,並且有督導檢查、建立台賬、競賽評比等,給學校和老師帶來負擔。”劉素燕說。

  劉素燕表示,中小學一學期隻有20周,每周有一節主題班會(健康教育)課,教學大綱已明確了教育內容,但各部門的要求接踵而至,德育體系的主題教育就無法落實,很多工作變成淺嘗輒止,甚至是疲於應付,越來越不落地。

  與此同時,一些“進校園”的專項內容也與孩子的認知年齡不相符。“比如稅收宣傳,隻要告訴孩子‘納稅是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即可,一個人要到工作之后才需要納稅。如果還要辦微電影拍攝、知識競賽等活動,就成了不必要的負擔。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內容可以開展深入一些的教育,但沒有必要檢查學校是否讓家長100%參與。”劉素燕說。

  她在調研中還發現一個現象:往往越是知名學校,“進校園”的任務就越多。

  非學科網上測評與不帶手機進校園相悖

  “非教學任務專項進校園”也引發了其他矛盾。劉素燕指出,國家自上而下都在引導青少年手機的使用,也倡議學生不帶智能手機進校園,但是非學科教育的網上學習、測評的東西越來越多,一方面倡議學生減少手機的使用,另一方面,網絡作業、網絡問卷調查不斷加量,手機使用問題“矛盾”多多。

  在各種平台填寫完、測試完之后,老師還需要進行檢查。“如家長、師生一天的晨報系統、安全教育平台、禁毒教育平台、學生體測平台等不同的專題教育平台,除了規定的網上學習課時外,還要求100%落實,並進行排名和公布,甚至連老師、家長下載APP的使用率也要進行排位。需要學校、家長、孩子三位一體的參與、填報、學習、考試、調查反饋等,學校除了完成自己分內工作,還要聯系家長、學生進行追蹤,苦不堪言。”劉素燕說。

  建議

  劉素燕表示,這些教育進校園,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各部門各自為政,政出多頭,千條線一根針,就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為此,她提出幾點建議。

  一 尊重教育規律, 開展專項清理。

  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加強對辦學方向、標准、質量的規范引導,實行政府部門依法治教,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參與監督評價,切實規范清理非教學任務的專項工作進校園項目,該進的規范,不該進的堅決清理和制止,避免“面子工程”“政績項目”,杜絕以“形式主義”應付“官僚主義”,為學校潛心治校辦學創造良好環境。

  二 規范非教學任務專項進校園的程序、內容、手段、檢查評比、效果驗收。

  切實輔助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進一步精減文件和會議,減少對學校的各類考核、檢查、評比,杜絕教師和學校“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抓教學教研、抓教育管理的現象。遵循教育規律和區域教育實際,進一步制定完善學校教學教研、教育管理標准,充分發揮學校辦學主體作用,弱化監督行政性,強化指導專業性。

  三 完善廣州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設與使用。

  加快教育大數據和教育督導評估綜合平台建設,促進教育數據資源的統籌、整合、共享、應用和開放。減少學校、家長反復填報數據,減輕學校現場迎評、迎檢次數和台賬記錄,實行智能督導、科學評估,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打造廣州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羅樺琳、龍錕、廖靖文、魏麗娜、梁超儀、李波)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