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2018年中考語文試題解析

2018年06月24日16:02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18年是北京市實施中考改革新方案的第一年。面對新的改革方案,語文考試命題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為背景要求,穩中求進,在全面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和落實《考試說明·語文》的基礎上,准確把握新方案的設計理念和框架要求,根據已確立的目標和現實的需要繼續深化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在中考語文試卷整體結構性調整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一、堅持立德樹人導向,體現中考的育人功能

試卷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注重立德樹人的實際效果,發揮中考試卷的育人功能。試卷中德育功能的體現主要表現在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煥發學生傳承優秀文化的使命感。同時注重立德樹人的時代性,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當下的發展,認識自身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立志成為未來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材。例如,作文題目一,啟發學生從一處古跡或一件文物中產生對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敬意,進而啟迪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承擔歷史責任的使命感。

語文試卷注重考試的育人功能,力求讓學生在做完試卷后,能夠感覺到自己提高了,成長了,有了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能夠感覺到要為自己的未來、為報效祖國,做好思想和學識上的准備。為此,命題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的體驗、學生的所知所能﹔讓學生考有所得,考有所用,努力把考試作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助力,努力將考試與培養人的終極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保証試卷在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方面起到重要的德育作用。

二、體現學科特點,注重語言實踐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試卷的綜合性體現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不同領域的相互綜合,也體現在不同能力的相互綜合。例如,“基礎·運用”板塊借助閱讀材料考查對詞語的理解與使用,在閱讀的基礎上完成句子的修改﹔又如,在閱讀板塊中結合具體語境考查語句的理解與運用。這些都體現了語文學科不同內容、不同能力點之間的相互綜合。這種綜合對於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實踐性體現在運用所學知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基礎·運用”板塊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修改語句,在記敘文閱讀考查中要求學生圈畫重要詞語,以及在議論文閱讀中結合相關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主要意思等。在試卷中注重體現實踐性,既是學科特點的要求,也與語文學科提高學生素養的課程目標相一致。試卷在語言實踐方面,注重突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圍繞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命制試題。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隻有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用,做到學用結合,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得到發展。為此,試卷特別重視設置情境,提出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例如,試卷設置了在圓明園舉辦“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的試題情境,以主題活動為線索,採用閱讀景觀牌、修改發言稿、觀看雨果的信和欣賞紀念郵票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掌握字、詞、句、修辭、標點等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語文學習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隻有突出學科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扎扎實實地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堅持以學生為本,緊密聯系現實生活

堅持以學生為本,要求考試命題既要把學生的真實水平考出來,把學生的所知所能考出來,也要努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最好水平搭建平台。試卷不但要起到對學生所學、所知進行檢驗的作用,也要讓作答試卷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和感悟的過程。堅持以學生為本,還應該體現為試題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語文試題考查的不僅是書本中的語言,也包括生活裡的語言,重在學以致用,所以語文試題特別注重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密切結合。例如“基礎·運用”板塊採用了設置整體情境的命題方式。試題以參觀圓明園為主線,設計具有連續性的多項活動內容,將對語文學科多個考點的考查融入其中。這種聯系現實生活設置整體情境的命題思路,實現了試題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較好地完成了對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水平的考查目的。

四、注重考查語文基礎,關注學生的閱讀表現

在義務教育階段,打好基礎至關重要。試卷注重考查學生應知應會的、生活中用得上的和未來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例如,讀准字音、認清字形、掌握筆順、古詩文的背誦默寫、閱讀和寫作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都是最基礎的內容。而對這些基礎內容的考查,應該是靈活多樣的。這種靈活多樣,表現為知識能力的相互打通、轉化與提升。在這種靈活多樣的考查中,實現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目標。例如,讓學生在觀看雨果的書信后發表感想,其考查形式有對聯,有修辭,有成語,在靈活多樣的形式中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如,在多文本閱讀中將圖表的比較與對文本的理解相結合,利用圖表比較和圖文轉換的不同形式,考查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再者,重視學生的閱讀表現。語文學習的關鍵在於多讀書,今年的試卷在“多讀書”方面加大了力度。例如,古詩詞閱讀作為獨立板塊第一次進入試卷,重點考查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以及與本首詩相關內容的積累﹔又如,名著閱讀不限定某一部作品,更關注學生在廣泛閱讀基礎上獲得的啟迪,力求使多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學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五、考查語文素養,重視思維品質

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考查,是2018年中考語文試卷的一項重要內容。閱讀和表達是語文素養中最基本的內容,試卷在這方面加大了考查力度。試卷在以往關注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如整體感知、提取信息、歸納概括、形成解釋、拓展遷移等的基礎上,增加了對閱讀方法的考查。例如,試卷中的記敘文閱讀試題,要求學生“摘抄語句”,考查的就是閱讀方法。此外,還突出了對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考查。例如,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中,將課內的《出師表》與課外的《魏征傳》(節選)、岳飛的《五岳祠盟記》(節選)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從中體會“為國盡忠”的傳統美德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具體表現。又如,在考查議論文閱讀時,採用聯系《論語》中相關語錄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寫作能力的考查也是既注重文體寫作,也注重實用性寫作,小到一詞一句的運用,大到篇章的寫作,都注重考查學生寫作表達的實際效果。

在考查學生思維品質方面,既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又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記敘文閱讀,讓學生聯系文本內容自己提出問題﹔又如多文本閱讀,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和圖表自己得出一個結論,這些都是在考查學生基本的思維能力。而試卷對於學生創新思維的考查,則體現在引導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結果。例如,作文板塊,其中一篇作文提供了三個詞語以及文章的開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展現自己個性化的創意,完成寫作。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考查,目的在於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能力,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六、加強教學引導,關注學段銜接

中考語文試卷,注重對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重在引導教師關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關注各學段之間的銜接,關注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本的能力。試卷力圖通過試題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落實重點、明確思路,更好地掌握達成教學目標的方法。例如,試卷“基礎·運用”板塊,創設了參觀圓明園主題活動的情境,其中分別設計了“武陵春色”景點介紹、圓明園被焚毀的歷史介紹、觀看“雨果的一封信”、欣賞“小全張”等活動內容,以此為依托完成對字、詞、句、段、標點、修辭、閱讀、表達等多項內容的考查。這樣的設計,意在明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基礎”,而實現的途徑則是聯系實際。由此,啟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基礎”,尤其要注重向下延伸,使學生學得更寬一些,更扎實一些﹔同時,教師要關注教學的過程,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發展。

此外,在初中與小學的銜接方面,古詩背誦、筆順書法等小學要求掌握的內容,在試卷中繼續有所體現﹔在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方面,試卷中的名著閱讀板塊,注重考查學生對整本書內容的把握,以及多文本閱讀板塊以專題的形式組合文本的內容,都與高中新近頒布的《課程標准》提出的整本書閱讀要求及“任務群”學習模式的確立相一致。

七、精選命題素材,加強整體設計

在命題素材的選擇上注重突出思想性、時代性和首都意識。例如,試卷“基礎·運用”板塊,選取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題詞和碑文,突出對人民英雄的敬意與緬懷,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閱讀板塊選用劉成章的散文《信天游》,發揮中華優秀民間藝術在陶冶和熏陶學生情感方面的作用。又如,在文言文閱讀板塊中,選用體現古代社會“為國盡忠”美德的課外文言語段,在名著閱讀板塊選用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言,所有這些都表明命題素材的選擇是在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傳承文化的命題需要﹔同時,也為實現整張試卷“立德樹人”的命題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試卷整體設計上,以弘揚歷史文化為主題,線索清晰,從圓明園的歷史到“為國盡忠”的美德,從博物館介紹到傳統民間藝術,從古人的讀書方法到記敘歷史古跡,都是在彰顯歷史味、文化味,引領學生走進歷史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試卷題目之間的聯系、布局也更為均衡,更加合理。

2018年中考語文試卷立足新時代,立足新探索,立足新發展,在試題內容、命題形式、試卷結構等各個方面,都有新的嘗試和新的進步,繼續體現了北京考試命題一貫倡導的以首都意識為特征的“走大道”“求大氣”的風格特色,為在新時期繼續推動命題改革和語文教學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來源:北京教育考試院)

(責編:李依環 (實習生)、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