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講好中國改革故事 把發展優勢變成話語優勢

人民日報80后評論員為大學生講改革40年

2018年06月15日16:05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15日電(李依環)昨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舉辦“名家論道”講座,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楊光斌教授出席,人民日報評論部編輯、《中國的改革哲學》一書作者李拯,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改革40年,尋找中國的改革哲學》的專題講座。近百名師生參加講座,現場氣氛熱烈。

李拯在講座中指出,改革40年來,中國向全世界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改革邏輯,超越了人類積累的經濟社會知識既定模式。但長期以來,人們總是習慣於以西方的理論來看待中國改革,甚至以西方為模板對中國的改革進程進行評價和剪裁。李拯認為,回歸中國來理解中國,用中國的方式講好中國改革故事,才能走出“被表達”、“被代言”的困境,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

這場講座試圖為理解中國改革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思想資源來理解中國改革。講座援引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話指出,“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改革開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傳統和中庸文化特點摸索改革路徑。”中庸文化實際上體現為一種包容性的思維方式,講座以《中國的改革哲學》一書為依據,從農村改革中的二元動力結構、增量改革和價格雙軌制、不同地區的多元發展模式等方面,回顧總結了包容思維和中庸之道貫穿於改革40年的過程,為講好中國改革故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框架。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楊光斌做了精彩點評,他把中國改革40年的成功經驗概括為8個字,即“堅持方向,混合至上”。堅持方向就是要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在堅持方向的前提下,天生具有實踐理性的中國人推行了混合至上的大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典型的混合型體制和包容性理論,“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歷史性結合,體現著中國人善於駕馭矛盾復合體並進行優勢互補的包容性能力,這與中國歷史上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一脈相承。楊光斌認為這場講座和《中國的改革哲學》以中庸之道和包容思維為支點來講好中國改革故事,提供了一個有競爭力的解釋框架。

講座結束后,改革40年的話題引起了廣大師生的熱烈互動。大學生紛紛表示,講好中國改革故事,應該走出“西方中心觀”,建構中國氣派的認知方法。廣大師生表示,這場講座和《中國的改革哲學》賦予“包容”新的時代內涵,既傳承中國文化、極富中國特色,又能夠為世界共同接受,這正是建構中國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改革故事的一個契機。

(責編:孫競、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