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高考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

專家點評:北京高考理綜化學卷試題

2018年06月08日17:4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18年北京市高考化學試題按照《2018年北京市高考理綜(化學學科)考試說明》中的要求,力求體現《高中化學課程標准(2017年版)》的相關要求,突出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時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強調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彰顯化學學科特色和學科價值,注重科學探究過程及科學方法,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體現綠色化學理念和社會責任。試題呈現出時代性、過程性、應用性、思考性、發展性、開放性等特色。

一、堅持立德樹人思想,體現核心素養考查

試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落腳點,強化試題的育人導向。背景材料豐富,涉及生命、環境、能源、材料等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展現我國在科學、技術、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成就,傳遞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關注科學前沿和我國的科技進步,關心生態環保,有助於樹立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第6 題取材於我國重大科技成果,體現出科技創新可以給人類帶來福祉的理念﹔第7 題取材於我國化學工作者在綠色化學和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第27 題取材於太陽能利用的創新,兩題均展現出綠色科技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理念。

整套試題體現了對“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証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

二、重視化學學科思想方法和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

試題呈現的真實問題,融合考查了“物質變化是有條件的,物質結構決定物質性質,化學與社會和諧發展,分類與比較、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量變與質變、一般與特殊、分與合等相結合”化學學科思想方法。在真實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現象、圖形、圖表、模型等信息的觀察、分析與加工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繪制裝置圖、得出實驗結論等實驗能力,推理或論証結論的能力、反思和評價的能力等學科關鍵能力,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突出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化學思維水平。

例如第26題考查學生對數據、圖表信息的接受、吸收和整合分析的能力,滲透“物質結構決定物質性質、定性與定量”等化學學科思想方法的考查。第28題通過探究K2FeO4的性質,考查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在分析過程中,運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解決實驗問題,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做出解釋,突出考查了“物質變化是有條件的,宏觀與微觀、分與合等相結合”的化學學科思想方法。

三、基於實際問題解決,展現學生思維過程,突出對學科價值的考查

試題基於生產、生活實際展開,體現了化學學科的價值,在真實問題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對接,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例如第12 題以驗証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的實驗為情境,通過邏輯分析,判斷所用方法的可行性,考查了分析能力。第26 題利用磷精礦制備磷酸的工藝流程,展現了思維推理過程。第28 題以高鐵酸鉀的實驗室制備和性質探究為情境,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對反應原理進行分析和判斷,考查思維的有序性。尤其是(2)中的③小題,突出開放性,可按照不同的思維邏輯進行作答,具有創新性,較好地考出了學生的証據推理過程。

四、關注基礎知識,彰顯科學探究過程與科學研究方法的考查

試題在真實問題解決過程中,考查以實驗、推理為基礎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取事實和証據,注重宏觀與微觀的聯系,並用控制變量、定性與定量、分類與比較等方法,基於証據進行分析和推理,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理清假設、証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得出合理的結論。例如第9題以教材中的4個化學反應為素材,以實驗現象中的顏色變化為依據,考查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第11題以亞硫酸鈉溶液pH 隨溫度變化的實驗數據為載體,綜合考查鹽的水解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第27 題以飽和二氧化硫溶液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現象為情境,運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歸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理清分步反應與總反應間的關系﹔第28 題探究高鐵酸鉀的性質,通過對比實驗對反應原理進行分析和判斷,考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試題對科學探究的考查形式進行了部分調整,變以往集中考查為分散考查的形式,並且更強調回歸實驗研究的本真,例如第27 題(4)考查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第28題以高鐵酸鉀的實驗室制備及性質探究過程展開,既考查了物質的制備,又考查了物質性質的探究,同時兼顧考查實驗裝置等。

化學學科試題凸顯了主干知識、科學方法、能力立意、核心素養等方面的考查,彰顯了北京試題的特色,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強調化學學科的價值,既對今后教學起到了引領作用,也有助於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較好地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課堂表現、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的考查。(基教研專家)

(責編:時寶韞(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