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2018就業季:在“搶人大戰”中理性求職

2018年05月16日10: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雖然只是應聘南昌某大專院校的普通教師崗位,南昌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賀玉涵卻發現,參加面試的競爭者除了來自武大、復旦等名牌高校的畢業生,還有一位英國海歸。經過兩輪筆試、一輪面試,賀玉涵還是沒有等到入職電話,她不得不繼續投簡歷,重新開始找工作。

求職的焦慮在整個畢業季蔓延,催促著畢業生四處奔波,忙個不停。

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800萬大關,預計將達到820萬人。而這似乎早已不會再引來一片驚呼,近十年,全國畢業生人數持續遞增,僅僅用了4年時間又增長了100萬。

今年的就業形勢有什麼新特點,就業壓力是否會隨人數增加而增加?求職時,畢業生們最看中什麼?遇到求職困難,又該如何理性應對?

1.勞動力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這次,浙江大學畢業生鄒宜楨將簡歷全部投向了北京、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我愛快節奏,二、三線城市會讓我感到無處使勁,我不想消磨掉年輕人應有的拼勁兒”。在許多畢業生眼裡,一線城市機會多、視野廣,更能鍛煉人,是他們求職的第一選擇。

行業、城市、待遇就像不同的變量,左右著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選擇。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近5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在90%以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書告訴記者,經濟增長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帶動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從2010年的55萬人提高到2017年的106萬人,年均增長9.8%。照此計算,2018年經濟增長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能夠吸納116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

“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可能比去年略有放緩,但勞動力市場需求依然強勁,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是有保障的。”高文書認為,如果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92%(去年為91.6%),則隻需要6.5%的經濟增長率即可實現﹔如果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能夠達到6.7%,則將能夠實現777萬高校畢業生就業,當年就業率預計可達到94.8%。因此,隻要2018年經濟增長率能夠保持在6.5%甚至稍低的水平,就能保障高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達到90%以上。

盡管整體就業形勢向好,但是高文書坦言,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非重點院校、中小城市、欠發達地區和部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身上,他們將面臨較為明顯的就業困難。

2.新一線城市成“新寵”,“搶人大戰”持續升溫

西南財經大學的劉雲即將從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盡管老家是東部城市,但她卻選擇留在成都,並順利通過了一家國企的面試。在成都街頭,“許你一個美好的未來”的城市宣傳語隨處可見。

近兩年,成都、武漢、杭州、長沙等“新一線”城市拋出花樣繁多的優惠福利措施,吸引年輕人的到來。武漢提出5年內留住100萬大學生的口號,高校大學生隻要在武漢就業3年就可以擁有本地常住戶口﹔長沙的引進人才隻要在本地創業或者有三年以上的勞動合同,就能拿到最高100萬元住房補助﹔福州給予應屆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住房補助高達15萬元,購買人才公寓可以直接打七折。

幾天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朱一鳴特意從外地趕到長沙,辦理落戶手續。他隻花了一上午的時間,就順利拿到了新的戶口頁。工作日裡,長沙市政務服務中心要接待大量前來落戶的大學畢業生,辦理落戶的預約號通常在一個上午就會被拿光。2017年,長沙戶籍人口較上一年增加了27.3萬。

推出落戶便利政策,甚至“送房送錢”。從數據上看,各地吸引人才的新政確實效果明顯。

成都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成都2017年的常住人口較2016年增加12.71萬人,同比增長0.79%﹔戶籍人口增加了36.4萬人,同比增長2.6%。武漢市的成績也十分亮眼,根據武漢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大學生留漢人數30.1萬人,是2016年的3.1倍﹔大學生在漢新落戶14.2萬人,是2016年的9.6倍。截至2017年年底,武漢戶籍人口總數853.65萬,為歷年最高值。

東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佔仁表示,一線城市交通擁擠、自然環境較差、房價高等外界因素使得更多大學生開始關注環境更好、生活節奏稍慢、發展迅猛、新興行業逐步興起的新一線城市,致使新一線城市逐漸成為畢業生的“新寵”。

“搶人大戰”的背后,本質是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年輕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城市的年輕勞動力供給捉襟見肘,部分城市缺工明顯的問題凸顯。高文書表示,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和城市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下,眾多新一線、二線城市展現出求賢若渴的態勢。“優惠政策只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活環境,讓人才安心在落戶城市生活和工作,既要給人才以待遇,更要給人才以機遇。”高文書說。

3.大學畢業生求職越來越理性

從今年開始,畢業生群體的主體成了95后。整天坐在辦公室“朝九晚五”的節奏,與時下互聯網思維顯得並不契合。

他們到底喜歡哪些行業?找工作時會著重考慮哪些因素?

北京大學畢業生駱天鵬並不看重薪酬,“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且略有結余就行”。打算長期留在北京工作的他最在意的是發展前景,“錢可以慢慢賺,但是機會稍縱即逝”。

東北師范大學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報告2016—2017》指出,畢業生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發展前景、薪酬待遇、興趣愛好、工作穩定、工作地點,比例分別為46.34%、20.91%、9.39%、7.61%和6.91%。畢業生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至6000元,實際月薪為4820元。

王佔仁認為:“畢業生求職屬於一種典型的‘生存性發展’,現在大學畢業生求職越來越理性,他們會從生活壓力情況、專業能力匹配、個人價值實現等方面綜合評價后,再進行選擇。”

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依然是大學生主要就業去向,且比例持續上升。信息、教育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雇用大學畢業生比例持續上升,建筑、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雇用大學畢業生的比例下降。

近年來,變化最為明顯的是互聯網行業吸引了大量大學畢業生的加入。中山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陳志航也想找一份互聯網行業工作。“信息化產業比傳統行業的發展前景要好。”在他看來,進入這一行業就意味著相對高薪和廣闊前景。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深化調整,服務業和其他一些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產業鏈中不斷融合,人才需求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高文書表示,互聯網行業就業崗位對人才素質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這正符合大學生人力資本高的特點。

“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准備不足,擇業偏好明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主觀上多數不願意從事普通勞動者工作,工資預期也高於普通勞動者平均水平,容易形成市場中一方面中低技能勞動者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局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在區域選擇上較多地集中在公共設施完善的一、二線城市,導致部分大城市人才過剩,而很多三、四線城市人才緊缺”。面對這些情況,高文書建議,需要建立起針對大學畢業生擇業觀念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課程,幫助大學畢業生樹立理性的擇業觀念,將個人愛好與專業能力合理匹配,同時積極到基層崗位就業,到人才緊缺的地方就業。(陳鵬 田中野)

(責編:趙倩(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