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評論:“挑糞教育”還得合理設計

2018年05月15日09:4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挑糞教育”還得合理設計

明明是四川廣安市鄰水縣的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上周末被父親帶到鄉下老家進行了一次“苦難教育”——挑糞。據媒體報道,明明在連續兩天未完成作業的情況下,跟父親保証如果再犯就回鄉下挑糞,但第三天,他仍然沒有完成作業。父親“兌現承諾”,整個上午,明明挑著三四十斤重的糞桶向300米遠的玉米地裡來回挑了七八趟。

孩子的父親首先向孩子講明了犯錯應該受罰的道理,孩子自己也表示認同。因此,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而是孩子對於自己承諾的兌現,體現了父親對於誠信和擔當精神的培養。體會勞作的不易,才能更踏實地學習,通過“挑糞教育”,孩子在身體的苦痛中受到了教訓,比如明明向父親保証以后會按時完成作業,並提高考試成績,而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態度也有所進步。應該說,此次“挑糞教育”是成功的。

但是,“挑糞教育”並不值得進行簡單地模仿,因為其行為本身存在明顯的限制。首先應該注意到,明明的父親曾經是一名農民,這種教育方式本身有明顯的環境特征,如果是來自城市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選擇同樣的方式,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對於“挑糞教育”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教育的過程,而非行為本身。讓孩子體驗“挑糞”的懲罰,並不應該是暗示其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后就隻能從事體力勞動,而是讓他在實踐的過程中,在身心雙重“煎熬”的情況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出反省和保証,這樣才能在根源上消除問題。但是很可惜,在教育過程中,明明的父親通過在孩子面前比較“挑糞”和讀書的優劣性,從而傳達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希望孩子跳出農村,不再像自己一樣挑糞種田,是務農群體家長的普遍想法,體現了父輩的良苦用心,但通過貶低勞動的價值性來拔高讀書的意義,這本身並不可取,也不利於孩子正確價值觀的養成。

“挑糞教育”雖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從其本身進行分析,應該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客觀情況和深層次問題,用理性的眼光加以看待。(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劉海明)

(責編:趙倩(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