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教師教育“奮進之筆”
——走向協同創新的浙江教師教育改革
教育是強國的基石,而教師是強教的基石。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台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裡程碑式的政策文件。《意見》抓住新時代教育發展中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強國必先強師,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到了極端重要地位。《意見》從加強師德師風、振興教師教育、深化教師管理改革、提高教師地位待遇、確保政策落地等方面提出了系統的舉措,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教師教育是培養教師的關鍵環節,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源頭,《意見》針對當前教師教育存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要大力振興教師教育,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頭省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的教師教育以不斷滿足基礎教育對教師隊伍呼喚為目標,以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為引導,以破解師范生培養和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難題、熱點和關鍵環節為發力點,注重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地方和學校積極性、創造性,先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浙江省教育廳關於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一系列配套方案,積極探索和實踐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為助推浙江教育現代化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完善體系,協調發展
師范教育專業是為未來教育培養教師的專業,必須具有前瞻性。基礎教育有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特殊教育學校等六種類型,教師的培養從類型和數量上應該與之相匹配。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處長庄華潔指出,為滿足基礎教育對教師發展的需要,自2012年始,浙江特別增設了特殊教育本科專業點,增加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專業點,積極擴大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使得面向六種類型學校的教師培養全覆蓋,短板逐漸補齊。通過分類考核引導全省18所高師院校錯位發展、差異定位,經過幾年努力,各校優勢和特色逐步彰顯,如浙江師范大學側重高中學科教師培養,杭州師范大學主要培養優質初中與小學教師,麗水學院、衢州學院重點培養農村初中、小學教師等。
招生改革,優化生源
“有情懷、愛學生、擅教育、樂教學”是做一名好老師的基礎素質。《意見》中提出要改革招生制度,選拔有志於從教的優秀學生進入師范專業,切實提高生源質量。處長庄華潔表示,在在當前大的社會環境下,教師職業的吸引力還有待提高,努力招到有好教師潛質的生源是改革的主要目標。為真正能錄取到“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就讀師范專業,2012年起借助於浙江省高考招生選拔方式改革,在師范專業推進“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招生考試”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招生選拔方式,在師范生錄取前增加面試環節。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省18所高校當中目前已有85%的高校,都有師范專業採用“三位一體”的招生方式。2017年學前和小學教育兩個專業通過“三位一體”方式招生錄取的師范生比例已經超過50%,2020年這兩個專業通過“三位一體”方式招生將達到100%,其他師范專業也在逐步推進。
接軌需求,協同培養
經過各方調研和借鑒,包括先進省份和先進國家的做法,結合浙江的實際,2015年,浙江印發《浙江省教師發展學校建設實施方案》。通過“教師發展學校”建設構建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和中小學協同培養師范生的新機制。教師發展學校既是師范生的實踐場所,也是在職教師培訓的實踐基地,同時是高校教師參與基礎教育改革、中小學教師參與師范專業教學的平台,真正實現了培養培訓的一體化,高校與中小學校同發展。
為深化教師發展學校的建設,2017年浙江印發《教師發展學校建設標准》,目前,已建設各類教師發展學校1200余所,至2020年還將建設100所省級示范性教師發展學校。同時還規定高校40歲以下教師教育類教師每五年必須到中小學校挂職半年,教師教育類課程中不少於20%由一線優秀中小學教師授課,加強教師培養“供與需”的連接。協同培養教師機制的建立,聯通了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學校,更新了三方的理念,師范生培養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也是地方政府、中小學校的責任﹔高校不僅僅有培養人才的義務,也有培養在職教師、參與基礎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義務。
不少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多方共贏的新模式,如浙江師范大學,作為唯一一所省屬重點的師范大學,在整個教師教育改革過程中,都承擔著非常重大的責任,一方面不僅要抓好本校學生的培養,另一方面更要統籌和引導教師教育相關工作。據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躍良介紹,學校在教育改革方面有許多創新的舉措,特別是在建立模塊化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中,獲得了很多國家級獎項。學校踐行“全員教研”的理念,營造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全力打造師生貫通教研共同體為路徑選擇、以聚焦發展兩代師德師能為價值追求”的特色鮮明的教研文化,創造了教師教育發展的新形態,拓展了教師教育發展的新內涵。學校推行混合式學習方式,開發智慧化教學平台,引領教學信息化創新,探索卓越教師培養新路徑。
為建設優質、均衡的教育,杭州市江干區為激發學校的辦學主動性,注入各類資源,以區域為單位整體設計,推出了“新教育共同體”。其中,杭州師范大學大與江干區政府合作的東城教育集團,幾年時間將城鄉結合部的學校發展成特色鮮明、當地百姓炙手可熱的名校,成為高校、地方政府及中小學校合作共贏的典范。原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杭州大東城教育集團理事長林正范表示,通過教師發展學校的機制,像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這樣的有效實踐,將師范大學和中小學教師結合在一起,不僅促進了中小學教師的發展,同時對促進師范大學的教師教育改革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大學與地方政府教育局、地方社區、中小學校四方面聯動,創新模式,形成了“UGCS”培養機制,推動了本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政策實施后,東城中學的發展變化迅速,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學校也榮獲了多項浙江省教育成果獎。據東城中學校長陳滬軍介紹,學校以“一軸兩翼”的教師校本發展特色,即對教師發展頂層設計,整合省級平台資源和“UGCS”機制資源,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設置校本培訓學分。同時打造有效的“四備三思”教學模式,即每一堂課都要經歷個人備課、集體備課、個案修改、先聽后上四次備課,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在先聽后上、集體備課、課例研究之后要進行三次反思。骨干英語教師林瑩說:“我是區智慧教育種子培訓班的成員,依托集團UGCS平台,接受了杭師大的教授們對我們學術性上的引領,他們站在專業的角度,用前瞻性的目光和精湛的學術能力,引導著我們在進行課堂的實際教學中要保持接地氣,不斷地開拓與創新。”骨干教師屠曉翠說:“通過集體備課可以集合我們全組的智慧攻克教學上的難點和重點,使教育的、教學的效果最大化。先聽后上這個環節讓我們的上課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的不足得到建設性的意見和不斷的改進,這兩種方式都讓我自己慢慢的成長起來,慢慢地走上了專業的道路。” 班主任朱靈子說:“作為兩年內的新老師,我很幸運地獲得了部級優課,那麼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學校對新老師培養的重視。”
圖為東城中學英語組在杭師大專家指引下進行課例研究
強化實踐,促進提升
為強化師范生培養的實踐性,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師范生進入中小學實習前必須通過教師技能測試的制度。除保証師范生6個月實習外,還規定師范生實習期間上講台授課時數不少於10節等。自2006年起每年開展全省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2013年起連續四年由浙江師范大學承擔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形成了“班、系、院、校、省、國”六級遞進的師范生教學技能提升平台。技能競賽在中小學校很有影響,每年都有中小學名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通過觀摩競賽直接選拔優秀師范生入職。
分層分類,自主選擇
十八大以來,浙江省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進行了系統性變革,先后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兩項重大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基於網絡化的教師培訓選學機制,形成了“項目分層分類、覆蓋全員全程、教師自主選擇、機構開放競爭、職前職后貫通、過程管理智能”為主要特點的、具有顯著浙江特色的現代教師培訓制度,同時形成了較完善的培訓經費保障和質量監控體系。區分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教師的特點、規律和要求,分層分類設計培訓項目和課程﹔優質機構通過認定獲得資質,競爭進入教師培訓平台發布項目﹔教師根據自身專業發展情況和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自主制定培訓計劃,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內容、時間和地點。從而有效解決不同專業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教師培訓需求,並在培訓內容中設計了“職業道德與法規”的必修課,以及90學時的限定內容。
教師培訓制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本省教師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全省53.9萬名中小學教師在培訓管理平台注冊並自主選擇培訓,190余個培訓機構年均發布項目1.2萬個,教師年人均培訓達到83學時,其中自主選課佔70%以上,培訓平均滿意率達到98.15%。
統籌規劃,特色創新
依據浙江省教育廳在頂層設計上的政策導向,各級教育部門積極落實主體責任,統籌規劃設計和實施本地區的教師培訓工作,整體推進教師隊伍建設進程。
圍繞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目標,拱墅區教育局規劃了教師隊伍發展四大使命:打造若干名在省市具有學科領導作用的領軍人物(10名左右),自培省特級教師3-5人﹔培養一群在省市具有學科影響力的品牌教師(50-100名)﹔培育一批能夠指導和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學科帶頭人隊伍(200-400人)﹔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扎實學識、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隊伍(4000名左右)。從數字中就不難發現,就是一個梯級的金字塔型人才隊伍。
據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吳朝輝介紹,為有效推進保障使命的有效達成,“盤活”拱墅教師教育資源,提出“一個核心領隊+四層培養梯隊+眾多培訓基地”的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建設,落實主體責任,深入推進教師教育工作改革發展。“一個核心領隊”:以拱墅區教育研究院為責任主體,作為培養教師師的機構,是拱墅區教師培養的指揮所,承擔區域教師隊伍培養的規劃、指導、落實與具體實施。“四層培養梯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名師名校長工作室,以名校長為責任主體,培養本土最高端的管理人才﹔運河名師高端研修,以拱墅區教育研究院教師教育部為主體,組建研修團隊,給成長中的優秀教師,送上最好的教育“養分”﹔名特級教師工作室,以特級教師、名師為責任主體,培養整個區域的骨干優質教師隊伍﹔學科帶頭人,以學科帶頭人為責任主體,著重培養年輕教師。“眾多培訓基地”:以學校發展群、中小學學科培訓基地、工作坊為責任主體,以此作為全區教師培訓基地,充分優質資源示范和引領,形成名優群體效應,“各自為陣”轉為“共同分享”。創新培養模式,推進激勵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能力項目、教師維度的素質提升項目、提升群(校本)研修機制、“實體+網絡”的教研訓一體化模式創新、拓展教師視野的教育國際化項目、課堂文化構建改革探索,為教師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路徑。同時,為開創拱墅教育的新局面,強化人才保障,培育一批名家名師,健全教師成長的激勵機制,拱墅區財政在教師培養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
杭州市江干區教育局副局長費蔚表示,根據浙江省分層分類的培訓理念,江干區設計了“T”型研訓體系。“T”型研訓體系的這橫向指培訓要面向全員教師、新教師、骨干教師、民辦教師、班主任、培訓者、學校干部等不同群體。“T”型研訓體系的縱向指對重點群體實行有深度、梯隊式培訓。根據橫向的不同群體和縱向的不同層次來設計培訓項目。橫向群體中,以新教師為例,設計了“一核三環”的課程培訓體系,“一核”指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核心,“三環”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體驗課程。縱向來說,以骨干教師的培養為例,設計了“一新兩銳”工程,“一新”指新教師在接受三年的基礎性培訓后,其中有優秀的可以進入為期兩年的新教師高階培訓,“兩銳”指精銳教師培養工程和新銳教師培養工程。
嘉興教育學院作為嘉興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校(園)長專業發展培訓中心,一直把教師培訓作為一項關乎教育發展奠基式事業在扎實開展。為統籌引領全市做好師干訓工作,嘉興教育學院副院長都建明表示,全方位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綜合素養﹔全方位加強教育干部培養培訓,提高基礎教育治理水平﹔全方位開展德育與心理健康研訓,做好紅船德育工作﹔全方位做好市屬學校校本研修指導工作,注重過程監控和管理﹔全方位做好教育培訓接軌上海工作及服務性、結對性培訓工作,努力實現滬嘉教育師訓干訓同行。同時做好高端項目引領,以名師培養工程和名校長培養工作為抓手,通過理論研修+實踐蹲點+現場教學+工作坊及專項課題+網絡研修,打造完善的培訓模式﹔以高中教師專業發展90學分培訓為抓手,以項目實施帶動整體推進學分制和分層分類培訓﹔做好精細化培訓,堅持以異地蹲點為工作抓手,以名師名校長教學管理展示為實踐特色等為載體創設良好平台。
完善管理,質量監控
2014年,浙江省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教師教育質量監控中心,對師范生培養及教師培訓質量持續監控,為全省教師教育質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同時作為浙江省教師教育質量監控中心副主任及浙江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指導辦公室負責人的周躍良指出:師范生培養方面,圍繞培養質量涉及的關鍵環節,如培養目標與定位、課程體系、“三位一體”招生、教師發展學校建設、實踐教學、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情況等,每年分不同主題,連續三年開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專項督查,促進高校重視師范生培養、加大投入、提升師范生培養質量。
教師培訓方面,建立省、市、縣(區)、培訓機構四級培訓質量監控體系,實施各級負責人聽課制度、省級培訓質量監督專家隊伍和不同地區輪回檢查制度。
在此工作基礎上,將監控、監測以及督查等產生的數據,形成培訓質量報告以及師范生培養常態數據分析報告,每年進行發布。根據師范生培養督查報告,各師范院校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將教師培訓質量抽查結果,應用於各地年度教師培訓績效考核。
比如在浙江省能力提升工程中,通過過程數據抓取、研修現場查看、培訓課程檢查、培訓結果抽查、區縣滿意度等維度,對整個培訓過程進行全程實施監控,定期發布監測結果,確保能力提升工程高標准、高質量、高水平的實施。浙江自主開發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指南,包括診斷性測評、過程性測評、發展性測評,能夠對教師學習情況、學校及各個機構管理工作都有一個較好的評估。同時,組織開展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大賽等等,形成了一系列能力提升工程成果,積極推廣應用。
面向未來,邁上新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對接受高質量教育向往更迫切,教育對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呼喚更強烈,《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打響了教師教育改革邁向新征程的發令槍,全面振興教師教育時不我待。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處長庄華潔指出,下一步將瞄准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的新要求,發力在薄弱點和關鍵點:
實施省級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深化師范生招生制度改革,切實提高生源質量﹔回應高中課改和高考改革對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呼喚,開展復合型高中教師培養試點﹔全面推進師范專業認証,促進師范生培養整體水平提升﹔深入落實師范教育創新工程,開展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重構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完善高校、中小學校和地方政府三方協同實施教師教育機制,推進教師發展學校等級建設和示范性建設﹔強化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發布《浙江省高校師范生教育實踐規程》和實施指南,開發師范生教育實踐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學分制管理,依據教育部《教師培訓課程標准》優化培訓課程﹔開展培訓機構標准化建設,提升服務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探索“互聯網+教師教育”有效模式和載體,推進新技術與教師教育的結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