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熊丙奇:不要以高校預算收入多少論“英雄”

2018年05月08日09:08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不要以高校預算收入多少論“英雄”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日前都在各自官網上公布了今年預算。清華大學仍是全國唯一一所預算超200億元的高校,而且領先排名第二的高校100多億元。令人意外的是北京大學今年預算大幅減少,導致“百億高校”的排名發生變化。記者發現,對很多“富裕”的高校來說,其收入中來自撥款的已是小部分,大部分則來自“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

公布高校財務信息,是高等學校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本來,公布預算收支情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公眾了解大學的收入與支出情況,接受公眾監督。但高校公布的收支信息,卻被一些媒體利用,制作出高校富豪榜,按預算多少,排出高校座次,這其實並不利於高校辦學,反而會加劇高校對資源的爭奪,以資源多少論學校辦學實力。關注高校收支情況,應主要關注收支透明度,以及高校從社會獲得捐贈、拓寬辦學資源的能力。

對於此次高校公布的預算情況,輿論普遍關注理工科見長的高校預算經費增加,而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院校,經費與理工科見長的高校拉大差距,比較典型的是清華和北大的一升一降。統計發現,同是國內頂尖高校,清華的預算總經費是北大的2倍還多。其支出差別最大的是“教育支出”一項,清華比北大多約74.5億元。而從其他高校看,理工類院校比文科院校富裕是普遍現象。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是全國人文社科類高校的領頭羊,但預算總經費都隻有五六十億元。

是不是國家對文科專業就不重視呢?並非如此。首先,需要看懂各高校的部門預算表。北大今年的預算經費少,主要原因不是一般公共撥款收入、事業收入(一般指學校開展教學、科研及其輔助活動取得的收入,主要來自學生學費和科研經費)減少,北大2018年的一般公共撥款收入53.4億元,比上一年的48.8億元,還增加4.6億元,而是上年結轉收入大幅減少,2017年預算中,上年結轉收入達到51.18億元,而2018年預算中,上年結轉收入隻有1.63億元。也就是說,2017年的費用基本使用完,轉到2018年使用的很少。按照北大2017年的預算支出,本來准備結轉下年的為47.6億元。而清華2018年收入預算中,上年結轉72.71億元,主要是2017年未完成科研項目本年度按照原規定用途繼續使用資金。這並不能表明清華變得更富,而是上年的經費沒用完結轉的比較多而已。

而談到科研經費,這是納入到學校的事業單位收入的,這也不能按經費多少論學校財富,因為按規定這必須用於科研,而不同學科的科研課題經費差距很大,這是很正常的,比如由於自然科學課題有的要大量資金購買設備、材料,因此,自然科學課題經費就往往高於人文社會科學課題。以課題經費論財富,會催生課題經費攀比問題,而忽視研究本身的價值。

在目前按資源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中,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學校,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就會處於弱勢。在大學排行中,以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高校,排名往往較低,而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在課題經費評價指標方面,也難和理工科學者競爭,由此還影響薪酬待遇。這種強調資源的辦學,可能會讓大學陷入急功近利,不是按自己的定位辦學,而想追求高大全,以獲得更多資源,也逼迫大學教授變為課題教授、經費教授,整天圍著課題、經費轉。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還炒作高校的預算收支,隻會加劇高校的功利化。媒體更應該發揮的作用是,監督高校全面公布真實的財務信息,接受公眾監督,同時,關注高校教育和學術的真實貢獻,而不是功利化的教育和學術指標。相比總預算開支來說,更應該關注大學每一筆支出的去處。(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責編:趙倩(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