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探究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新模式>>焦點新聞

江西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順利實施

2018年05月07日16:5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江西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從各年度培訓人數、任務達成情況等,圍繞培訓者隊伍建設、培訓機構遴選、培訓模式創新、自主選學機制、課程資源建設、國際國內合作培訓項目整合、培訓學分管理等方面推進江西省教師全員培訓工作實施。

江西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合格人數為78128人,2015年合格人數為98437人,2016年合格人數為105382人,2017年合格人數為111200人。截止2017年11月20 日,已經完成393147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

2014年完成了培訓者隊伍建設, 2015年按照1:500准備了省級專家隊伍,1:30准備了縣級專家隊伍,省級工作坊主隊伍、骨干管理者隊伍。2016年2017年繼續完善培訓者隊伍、並在實踐中鍛煉、檢驗隊伍。在實踐中錘煉了一批懂培訓、干實事、會管理的培訓管理者隊伍。即:由省級專家團隊+縣區骨干教訓者和管理者→實施網絡課程自主選學、自主研修、任務實踐、線上線下研討﹔由省級專家團隊指導,工作室(坊)主持人+骨干教師形成團隊(工作室)→實施網絡研修與區域(校本)研修結合的工作室(坊)專題選學。

有效舉措

多年來,江西省一直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指導下,遴選了多家培訓機構作為江西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工程培訓單位。以應用為導向,以學科應用為重點,以培訓方案和課程資源與項目內容契合度為重要條件,遴選方案、課程與項目內容匹配度高的高水平機構承擔培訓任務。發布招標公告,明確項目內容、要求,遴選標准和條件,實行集中申報、組織專家集中評審,現場答辯。根據專家評分,擇優遴選出多家機構承擔江西省培訓工作。

創新培訓模式。江西省設計了“診斷測試、網絡課程選學、自主研修、任務實踐、線上線下研討、工作坊專題選學、校本研修、訓后遠程跟蹤輔導、總結展示、培訓測評”分段培訓環節﹔建立了省工程辦、縣區培訓機構和中小學(幼兒園)分工負責的多主體聯合實施機制﹔依托江西省網絡研修工作坊,形成“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一體化網絡研修體系,讓參訓學員進網絡研修社區、進網絡研修團隊,通過組建線上線下的學科組、學校、區域性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形成教師培訓長效、常態、落地機制。

                

江西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混合式培訓流程模式圖

建立自主選學機制。江西省自主選學包括四方面:一是自主普及學習階段,由學員自主選學﹔二是學前診斷測試,提出選學建議﹔三是能力提升培訓階段,採用先選機構、再選課程模塊和課程﹔四是網絡工作坊研修階段,由學員自主選擇網絡工作坊開展研修,通過自主選學平台學員可任意選擇相應網絡工作坊開展專題選學研修。

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江西省課程資源建設主要體現在省級層面的優質微課、教學案例資源、教師網絡研修工作坊、微信公眾號資源四方面。江西省省級層面積累微課資源近2萬余件,經專家評審通過后,向學員開放,由學員自主選學﹔省工程辦組織省內外學科優秀教師,制作分學段分學科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教學案例,經專家評審,作為培訓資源,供學員選學使用﹔建立了近千個專題研修工作坊,並進一步完善已建立的教師網絡研修工作室,為學員的專題學習准備了一批一線資源﹔建設了江西教師網微信公眾號資源,為全省教師提供即時便捷的資源推送工作。

整合管理培訓項目。項目整合由各承訓機構安排實施。並於2011年開始,建立了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管理和電子証書系統,在信息管理系統五年一輪全員培訓360學時中,單列72學時提升工程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並著手建設各類繼續教育培訓管理機制。培訓學時應用與教師年度考核和五年一輪教師資格注冊挂鉤。

實施培訓績效考評。針對機構測評主要依據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辦的匿名評估結果作為主要依據,實行評估末位淘汰機制,測評效果好的機構,在第二年的任務承擔上實行傾斜政策。針對創新實驗區、示范校進行遞進式培訓。在創新實驗區方面,採用項目縣、遞進式培訓進行創新實驗區建設,注重示范校建設。

在分模塊進行測評中,圍繞五大模塊: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設計、網絡教學資源應用、教學資源開發(PPT)、基於信息技術的學習評價、基於信息技術的學生與教師自我發展﹔從四個方面:基本知識、問卷調查、網絡訪談、情境化問題四方面﹔利用我省自主開發的診斷測評網絡平台,由學員登錄測評網站自主測評,通過綜合評分,測量學員初始水平(前測)和問題所在(診斷),提出學習建議,以此作為后續培訓的依據,統一標准、分階段、分工負責,聯合實施。

推動應用機制建設。江西省推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機制建設工作主要體現在制度建設和實踐推進兩個方面。在制度建設方面成立專門機構、制定實施意見、建立保障制度、建立激勵政策,同時開展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應用的示范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和優秀課例征集等活動形成良好應用氛圍﹔在實踐推進方面省工程辦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示范課”送培訓到縣到校活動、省工程辦開發和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示范課網絡平台”並依托平台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設計、教學應用競賽,優秀課例征集,優秀網絡研修工作室(坊)評比、挂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校(園)評比活動。

提供各級經費支持。江西省實施能力提升工程的經費來源實行分級負責,主要來源是中央專項,同時省財政每年安排省培計劃資金3200萬元,並且在經費使用中強化專項經費管理,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特色經驗

江西省能力提升工程首先在培訓頂層設計上思路清晰。江西省培訓伊始,就明確培訓必須“依托工作坊,把培訓落到縣區”以縣區為主體,以學校為依托,以學科應用為目標,以教師為核心,以校本教研為載體,進一步深化打造江西特色的常態化區縣教師培訓體系。其次,培訓模式不斷凝練、操作性強。構建以校園長為核心的工作坊培訓模式,促培訓落地、常態、長效。第三,構建多主體協作分工的工作機制。工作中,將培訓中的主體責任細分,從學習主體(教師),施訓主體(縣區培訓機構),管理主體(教育行政部門),評價主體(社會機構第三方),服務主體(承訓機構)等五個層面,對工程實施環節責任進行細化,從機制上全面推進能力提升工程﹔第四,生成性資源建設常抓不懈。培訓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將對其進行篩選與整理,用於支持后續研修活動。根據資源類型的不同分為典型案例、專家講座、學習成果、工作簡報、學習問題以及本地生成性資源建設庫。

同時,在全員培訓方面實現自主選學,依托前測系統判斷學員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應用水平,向學員推送必修與選修內容,同時開放選學內容。在培訓績效考評方面依據參與研修活動的參與度、貢獻度為主要,網絡資源學習為輔和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原則,採用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應用機制建設方面成立專門機構、制定實施意見、建立保障制度、建立激勵政策,同時開展省、市、縣三級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應用的示范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和優秀課例征集等活動,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應用氛圍。在媒體宣傳方面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有待改善

在工程實施中,比如學員學習主動性不足、區縣培訓主體地位不突出、市縣組織實施有待加強、承訓機構學習資源與培訓目標內容匹配度有待加強、推進學分互認體系機制建設亟待推行等。針對這些問題,對繼續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有待加強:

一是深入調研,進一步科學規劃培訓項目。在制定年度培訓規劃前,深入中小學一線開展需求調研,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了解中小學教育教學和教師隊伍現狀,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等多維度的需求出發,規劃年度培訓,設定培訓項目,真正做到按需設訓﹔

二是進一步完善培訓體系建設,確保按需施訓。實行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制度,將需求調研工作貫穿於培訓前、中、后,確保按需施訓,開展針對性培訓。明確各級職責,將履行職責情況納入工作考評,確保培訓工作順利有效實施﹔

三是以校為本,因人因校施訓,探索可持續、個性化培訓模式。針對每位參訓中小學教師優勢與劣勢,設置不同的培訓內容,採取多種培訓形式,發揮教師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和作用,因勢利導,因人因校施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師在職培訓模式,加強網絡研修平台的建設,增強平台的拓展性﹔

四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勢,推薦個性化學習內容。建立完善的大數據收集分析和網絡管理的平台。運用大數據方法和“互聯網十”的手段,大力推進教師培養培訓管理手段創新,進行個性化研修服務﹔

五是以校本研修平台為支撐,促進教師常態研修持續性。積極利用校本研修平台,基於當地學校實際,積極探索網絡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

六是加強培訓者隊伍建設,建立職業化、專業化教師培訓隊伍。理清培訓過程中員各角色的定位與職責,建立工作勝任指標與評價考核辦法,建立一支本地的專業化、職業化教師培訓隊伍。

(責編:劉丹(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