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浪博士”滬上覓就業
“惠台31條”讓“登陸”更安心

第二屆“英才匯聚、滬上逐夢”台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交流會上,台灣博士在踴躍咨詢。(資料圖片)
從台灣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已3年,傅及光仍每天“流浪”於台灣4所不同的大學兼職教課,拿著每節700多元新台幣的時薪,還要面臨寒暑假沒有收入,很多福利沒辦法保障等問題。
像傅及光這樣的“流浪博士”已成為當前台灣島內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他們擁有高學歷,卻奔波於島內各所大學,以兼職代課的方式賺取微薄收入。傅及光說:“我兼職的學校算比較少,身邊很多朋友都兼著六七所學校的課。”
台灣“少子化”現象讓不少高校的師資趨於飽和,甚至面臨“關門”壓力,而博士生數量卻一直居高不下,每年畢業的博士生,能進到校園工作的僅佔1/7不到。
“讀完博士,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有穩定的研究環境,找到一份在高校專職任教的工作。”已年近40歲的傅及光開始把目光投向大陸高校。近日他專門從台灣趕來上海,參加4月20日舉辦的第二屆台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交流會。
該場交流會有18所滬上知名高校加入,共收到簡歷350余份,最終挑選出兩岸知名大學及海外一流大學畢業的70名台籍優秀博士(生)參會。該交流會發起人、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陳宏信介紹說:“與去年相比,今年收到的簡歷多了近一倍。”
如果放棄教職工作,進入企業,台灣“流浪博士”是不是就可以不再“流浪”?台灣交通大學的博士曾振瑞在台灣已有17年工作經驗,他說:“就我所在的半導體領域而言,台灣發展差不多已經停滯,每年公司招的博士少之又少,理工科尚且如此,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博士處境更艱難。”曾振瑞希望通過該交流會在大陸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台31條措施”)被全文刊印在交流會宣傳冊的附錄中。陳宏信坦言,台灣很多年輕人並不了解惠台31條措施的具體內容,全文刊印是想讓台籍博士更直觀地了解其內容,告訴他們這裡是公平的,讓他們安心留在大陸發展。
“惠台31條措施對台灣博士越來越有吸引力了。”來自台灣大學的博士張立本表示,他一拿到宣傳冊,便開始仔細研究裡面的惠台31條措施,“剛剛聽了幾個大陸高校的宣講,感覺措施有被真正落實。”
實際上,台灣博士共有3類,即台籍海歸博士、台籍大陸畢業博士和台籍本土博士。當前已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任教的台籍本土博士黃宗昊表示:“就台灣博士這個群體而言,台籍本土博士實際上是惠台31條措施的最大受益者。”
黃宗昊認為,台籍海歸博士和台籍大陸博士的選擇余地比較多,而台籍本土博士在台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惠台31條措施實際上給他們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也解決了台灣島內的一大社會問題。
陳宏信同時提醒台籍博士,來大陸就業也意味著競爭更激烈,所以要練就一身硬本事,有競爭才能有進步。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4月28日 第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