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原生家庭不該是成長的原罪

張貴勇
2018年02月05日10:2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原生家庭不該是成長的原罪

最近,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發表萬字長文痛訴父母“罪行”的新聞在網上被熱議。

看過新聞的人想必“心裡頗不寧靜”,或者感同身受王猛從小到大所受到的種種委屈,抱以深深的同情﹔或者站在父母的角度,覺得王猛“拉黑”父母十多年不回家,做得過於決絕﹔或者由之聯想起自己父母的家庭即原生家庭,產生傾訴家庭“原罪”的沖動。

的確,新聞中提及的種種細節,諸如王猛說母親一直傾向於把他關在家裡,不理解他﹔王猛的父母“愛兒子,我們希望跟他重新聯系起來”“王猛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都在家裡放著”等,都讓人看到每個普通中國家庭的縮影,展示了80后、90后的成長側面。

換而言之,王猛的成長經歷及其所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自帶大多數中國原生家庭的影子,具有相當強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與其擴大化王猛的“悲劇”,吐槽父母的種種不是,痛責王猛的偏執、冷漠,抑或將矛頭都指向王猛的父母,不如將原生家庭作為反思成長的鏡子,直面長期困擾自己的心理問題,找到症結所在。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的性格從一出生就逐漸形成,而對性格形成起關鍵性作用的,就是原生家庭。從父母對嬰兒哭鬧的反應、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到對孩子的道德教育、童年成長的每個環節,都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有意識的,但更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如果沒有主動檢視的意識,就像有人所說的,“一個人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童年”,隻會讓心結伴隨終身,乃至一生都不快樂。

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心理認知等的確有影響,但有研究表明,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或壓倒性的。因此,將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歸咎於原生家庭,或者將之作為推卸自我責任的擋箭牌,歷數父母教育的種種不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走向了問題的反面,隻能說是一種逃避。隻有將原生家庭作為一種參照、一面鏡子,才有望真正實現自我成長,才是正確解讀原生家庭的方式。

之於孩子,要明白天底下的父母多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心態或習慣既然很難改變,那就改變自我心態,即明白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內心也有掙扎,多一些理解,也便多了回旋的空間。之於父母,並不意味著自己天生就是孩子的主宰,為人父母的過程中也是反思的過程,不能拿自己的成長經驗來教條地掌控孩子的成長。有了自我檢視的意識,就不會不解“如果前半程我們在掌控他,可問題出在這后面啊”,畢竟凡事有因果,沒有對孩子前半程的掌控,就不會有后半程彼此的心理掙扎。每一代孩子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成長軌跡,鼓勵孩子去探索和順利完成自我同一性,才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理想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與孩子雙方的反思,是一場開誠布公的雙向互動,經過不斷調適,在彼此真誠互見、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斷反思教育觀,梳理教育方法,才有可能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離開了這一前提,成見隻會越來越深,最終形同陌路。

如果說一個人的童年與成年互為因果,那麼很顯然,從孩子的童年就多反思自己的教育觀,讓孩子有一個舒展而充實的童年,比單純將原生家庭歸為成長的“原罪”更有意義。做到這一點,需要親子之間共同面對困擾彼此的心結,坐下來找到問題所在,盡力去化解它,將之轉化為向上生長的動力。真正卓越、優秀的人應該具有這種“屬性”,即在事業上取得他人難以超越的成就,在家庭中更多的是一名建設者、分享者,做到了自我與家人的和諧共處,讓父母更幸福,讓家庭更有愛,而不是扮演著受害者、分裂者的角色。

成長的心結,尤其是來自親人的誤解或傷害,終究是要解開的。一個人最無法接受或釋懷的,往往是來自至親至愛之人的不解或攻訐,會留下一生都無法愈合的傷口。而回到童年,回到原生家庭,直面這些疼痛、傷口乃至內心的黑暗角落、恐懼之所,找到問題所在,一個人才不至於背上“情感的孤兒”之標簽終其一生,也才有可能破繭成蝶,重獲新生。

(責編:孫競、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