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作文園地>>中學作文

作文賞析:《我們仨》讀后感

馮澤舟
2018年02月01日10:5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隻道是尋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淒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艷。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朴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說、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於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后,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的幻覺也不願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麼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了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麼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作者隻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隻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著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著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裡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麼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裡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隻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於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於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於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淒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系: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中部二年級

(責編:吳晨(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