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學生跟誰學老師干什麼
自從2016年谷歌研發的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人們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關注熱度迅速攀升。人工智能在幫助人類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令各行各業的人感到焦慮。人工智能時代,身處校園的教師如何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老師不再布置和批改作業了?
林樂光從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就拿起教鞭,當起了數學老師。從事教育工作25年來,他發現雖然教育改革熱火朝天,但三尺講堂上的變化並不大。他分析這與老師的觀念有關:作為老師,即使知道自己該怎麼講,也不一定知道孩子該怎麼學。一些老師相信:如果知識點都講到了,學生沒考好就是學生的事。
但是,老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是否就實際獲得了卻要劃個問號。林樂光覺得老師需要轉變觀念,不要再聚焦於研究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改革,而是著重去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模式和學習狀態的變化。
“大家都說要尊重規律、尊重學生,但當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時,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過程就成了一道難題。但是,在不了解孩子的前提下進行教學,很難保証學生的實際獲得,讓他真正發生轉變。而學生就讀某校期間是否發生了轉變靠什麼來評價?在沒有評價機制的時候隻能靠考試,老師的法寶就是考,方法就是重復。”林樂光言語中透著些無奈。
人工智能時代,利用網上學習軟件,機器可以批改學生在線完成的作業,並根據做題情況分析后再布置個性化作業,如果機器做好更好,老師可以不再承擔這類工作。
未來的學習會像武俠小說裡速成的“武功”
“人工智能對教育最大的沖擊可能就是校外補課不太有用了。因為補課實際上補的是學習的速度,也就是提前學習后面學段的知識。”林樂光說,未來的學習會像武俠小說裡速成的“武功”,哪塊是弱項就進入相應的資源包學習,一周后就可能得到較大提升。
現在大家都反對“擇校”,但將來“擇校”會越來越厲害,因為未來學校的基礎課程將是開放的,學生覺得哪個學校課程設置得好,可以選擇去那裡上課。
時代在進步,平板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正在被孩子嫻熟使用。“有個別老師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到學校,這其實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事,關鍵在於疏導和引導,讓現代科技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工具。”林樂光表示,學生不是不愛用手機來學習,而是手機裡學習的資源太少,玩的東西太多。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讓基於這些平台的學習資源更多。
人工智能不會顛覆學校的結構
多年來,學校教學以老師為主,老師提供服務學生接受服務。但是,這種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通過數據監測分析,很容易判斷出哪位老師對孩子產生了正向的影響。未來,人工智能把學生腦力開發出來后,老師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指導。
據北京九中校長林樂光介紹,學校與清華大學未來教育學院簽了一個小范圍的合作協議,經過家長的同意,通過佩戴頭套和手環等設備,每周在課堂上對部分班級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信息收集,建立模型並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數據。他說,目前大學裡有助教,小學、中學還沒有助教。未來的學校中老師分工會越來越細,有的老師做前期學生數據採集,有的老師指導團隊等。在林樂光看來,這種分工上的細分是隨著時間推移自然生成的,不需要刻意訓練老師去實現。
人工智能專家認為,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才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例如,人對於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基於人自身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等。
林樂光認為人工智能不會顛覆學校的結構。學校教育,不光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能力、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傳達國家層面、社會層面的使命感、責任感。此外,還有人際交往的基本原理、道德准則和思想修養等內容。但是,機器更擅長教學生原理性的東西,而很多原理性的東西又得通過活動的實踐去實現。因此,學校裡的社團活動、班級氛圍以及學生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的交流等並不是機器能夠替代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