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風起航不負新時代

2017年12月15日09: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領航新征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風起航不負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新中國自己創辦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建設航空航天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團結全校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求真務實、立德樹人,努力培養航空報國的一流人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樓

用故事講道理,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一個好的思想教育過程就像談戀愛一樣,以心換心,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話語轉換方式,在最恰當的場合提供給對方,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效果。”2017年10月18日,南航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第一次以黨代表身份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以一個青年教師的視角對十九大進行了觀察與思考。

南航學子認真聽黨課

除了80后黨代表的身份,南航大徐川更是一名“正能量網紅”。身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擅長用年輕人的視角和語態,把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風化雨般變生硬為柔軟、變尖銳為溫和,深受青年人的喜愛。

“十九大報告裡有很多暖人心、接地氣的話。比如,‘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特別形象……”前不久,在“頂天立地談信仰”黨課上,徐川用幽默的語言與南航大師生們分享首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感受。現場掌聲與笑聲交疊,全場500余名師生跟著“川哥”以輕鬆愉悅的心情“走進”十九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 本版圖片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供

此外,十九大期間,徐川還在“南航徐川”公眾號推出了《陪我一起開個會,好嗎?》以及《特稿:黨代會、黨代會報告及其他》,兩篇閱讀量達到十萬多,很多年輕人留言、評論,傳遞自己的聲音。

近年來,在南航大,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何畏為代表的思政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做了許多有創意、有價值的探索:開設校內公開課《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現身說法、娓娓道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借助微信、新浪微博等平台,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精心策劃並推廣“一分鐘”系列微視頻,詮釋“中央精神”“時事熱點”……讓“高大上”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落腳點,使艱澀的知識變得有趣易懂,年輕人也能坐得住、願意聽、聽得懂。

“如今,十九大精神在南航大的氛圍很濃厚,課堂、圖書館、運動場,處處都能體會到,但在一些學生的眼中,它可能還只是一個理念,我們要做的是讓它落地生根,走進學生的心裡。”徐川說,在履行好十九大代表職責的同時,他也將與南航大思政教師們一起組建“川流不息”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探索更多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為更多年輕人的同路人和知心朋友。

連成線形成面,使思政影響落到實處

“十九大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對從事思想政治教學的老師們,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務。很多最新理論成果和提法,也要馬上進課堂。”南航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平旭在談到觀看十九大開幕會的感受時如是說。

十九大開幕當天,全校設立60多個會場,組織“長空學者”、學生黨員代表、離退休人員等黨員群體以及各學院、各部門集中收看﹔國際教育學院還組織了部分留學生進行觀看……教學樓、實驗室、宿舍樓的室內屏幕前,都站著聚精會神觀看的同學。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讓新思想“走心”又“入腦”,各學院在觀看完開幕會直播后,第一時間圍繞“十九大會議的召開”“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校園內掀起了關注十九大、熱議十九大、學習十九大的熱潮。

航天學院一分鐘團隊創作的十九大主題微視頻,開展的“我身邊的十九大照片展”活動﹔能源與動力學院組織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主題學習交流會﹔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喜迎十九大,共議法治中國建設”黨員座談會……一場場精彩的十九大精神學習活動在南航大遍地開花。

除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還分組舉行“學習十九大報告,融入十九大精神進課堂”的集體備課會,教師們就十九大報告的新意,如何融合十九大報告精神進課堂的形式、方法等分享心得體會,並著手籌備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等課程中融入十九大報告內容。

南航大黨委書記鄭永安告訴記者,為讓十九大精神在南航大落地生根,學校還成立校內宣講團,到二級單位進行全覆蓋宣講,創新形式載體,力求實效。

溯歷史看未來,讓“航空報國”之志源遠流長

“辦大學就是辦氛圍”。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65年來,南航大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自身學科特色,立足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行業發展要求,形成科研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濃厚氛圍。

“我是科學家又是一名老黨員,航空報國,我責無旁貸。”談起十九大,中國科學院院士、南航大教授趙淳生激動不已。已是耄耋之年的趙淳生仍然在科研的道路上攻堅克難,堅持不懈地追求著超聲電機的中國夢。

南航大黨委副書記、校長聶宏告訴記者,近年來,南航大始終秉承“航空報國”之志,大力實施學生素質能力培養計劃暨“群星計劃”,強調對學生“三實一新”共性特質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做到基礎扎實、做事踏實、為人朴實,還要鍛煉創新能力。在歷年的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南航大學子8次蟬聯“優勝杯”,書寫了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南航大現象”。

目前,南航大共有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新增工信部重點學科7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獲各類部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48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34項﹔成功研發了28種型號無人機,實現了我國無人機研發史上若干個第一。

【書記校長談】

加快建設航空航天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

作者:鄭永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新中國創辦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建校65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15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參與我國所有航空重要型號研制,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南航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建設航空航天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為中心,走強化特色之路、人才強校之路、創新驅動之路、深度開放之路、文化引領之路,全力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走強化特色之路,加快學科交叉融合。擁有一批一流學科,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特征。一方面,強化航空航天民航優勢學科特色,建設好“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學科群,並發揮優勢學科的示范輻射作用,促進學科繁榮﹔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交叉學科,使這些學科成為重要突破點,實現彎道超車。通過戰略組織和機制創新,努力培育衍生“航空航天+”“軍工+”等特色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通過鏈式反應,使有戰略需求、有發展希望的“支流方向”成為未來的“主流學科”,構建已有特色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群峰突起、競相爭輝的發展格局。

走人才強校之路,加快提升發展主體。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著眼於人才、著力於人才,必須加快做大做強隊伍這個發展主體。既要“移栽大樹”,發揮學術大師匯聚團隊、引領學科的作用﹔也要“選育新苗”,壓擔子、搭梯子,使青年人才釋放潛能、快速成長﹔還要加快建設一支敢於擔當、善於謀事的管理隊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明確發展目標,提供資源保障,為各類人才的培養與成長繪制清晰的路線圖,充分發揮人才的聚集效應和創造活力。

走創新驅動之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適應全球科技變革和國家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快辦學從資源投入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對接新時代國家戰略、瞄准國際前沿,實現兩者的結合統一。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加快構建一流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以一流的人才輸出、一流的學術產出、一流的服務貢獻,成為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獲得世界學術共同體的認同。著力推進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創新,讓創新貫穿學校一切工作,驅動學校新一輪發展。

走深度開放之路,加快匯聚發展資源。面向新時代、必須“立足南航、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把目光放在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上,在國際坐標下謀劃自身發展。進一步匯聚國際一流師資、學生、項目等“硬資源”,主動對接國際標准,加快吸收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等“軟資源”。進一步把辦學實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在更加主動服務需求中提高對優質資源的競爭能力。通過厚植開放,將一切能夠提高南航發展能級的資源汲取匯聚到南航來。

走文化引領之路,加快提增發展動力。一所大學的文化,是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和認同的價值取向和發展導向,是大學的靈魂和發展的力量源泉。在65年辦學歷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報國”的辦學傳統,遵循“團結、儉朴、唯實、創新”的優良校風,踐行“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校訓,櫛風沐雨,砥礪奮進,學校實現快速發展。在歷代南航人身上穩定地表現出了三種精神特質:航空報國的國防使命,團結拼搏的創業精神,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識。正是這種精神文化,有力地支撐著南航在發展的關鍵時刻苦戰過關,實現了數次跨越。在邁向新目標的新征程中,我們必須傳承和發展南航優秀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教育理念融入南航核心文化價值體系,讓先進文化凝聚共識、激揚正氣、提振信心,釋放無形而強大的動力。

【教師說】

培養創新型時代新人

作者:郭萬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為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1995年,我受邀前往澳大利亞大學工作,當時感覺到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全方位的差距,之后國家的需要促使我一年之后回到國內。20余年過去了,我明顯感覺到國家在各方面的快速發展、甚至趕超,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進步。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特別振奮人心。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我國科技水平已經逐步從整體跟跑轉向局部並跑、個別領域領跑。在新的時代,如何實現在一個又一個領域的“彎道超車”,是時代賦予科研人員的使命,也為我們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我認為,大學要引領時代的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創新型的“時代新人”。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強國,這個過程中,需要一批又一批“時代新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大學正在培養的學生,正是今后實現“兩步走”目標的中堅力量。

我認為,大學承擔著培養創新型領軍人才的重要使命,創新型領軍人才要具有“責任意識、科學素養、國際視野、人文情懷”。那該如何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呢?以我的研究為例,航空航天學科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力學更是有幾百年的歷史,大學裡用的教科書也都是過去的知識,一成不變的按照教科書和過去經驗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不僅不能夠引領時代發展,還要被時代所淘汰。

新時代提出新使命,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必須要不斷修煉內功,無愧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一方面,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資深教授,都要瞄准學術前沿,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

【學生議】

立志獻身祖國航空航天事業

作者:黃鳴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2015級研究生)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這令我們青年學子倍感振奮。

懷著一腔熱忱進入飛行器設計專業學習已經七年,得益於國防單位和航空院校搭建的研發平台,我和50幾位同學組建多支科研團隊,參與了16項校內外科創項目,撰寫了10篇學術論文,並斬獲國際無人機賽一等獎等獎項。我們深知,航空報國任重道遠,尤其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隻能靠中國人自己的努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未來航空航天人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開拓國際創新視野﹔但另一方面,我們仍需弘揚工匠精神,腳踏實地做研究,精益求精搞制造,力爭研發出更多好的飛行器,為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添磚加瓦。我將和同樣懷揣“航空報國”理想、立志鑄劍長空的南航學子,共同投身於這項我們深深熱愛的事業。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5日 08版)

(責編:趙英梓、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