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全球城市”創新實踐推動新聞傳播學轉型

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7)舉行

2017年12月02日00:3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姜泓冰)12月1日至2日,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7)在復旦大學舉行。近百名國內外學者圍繞“全球城市:傳播與創意”的主題展開學術研討交流。有學者認為,移動網絡時代已涌現大量緊密結合前沿媒介技術、豐富多樣的傳播實踐,賦予了城市更豐富多元的公共價值,中國學者應把握中國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話語權,實現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轉型與創新。

論壇由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中山大學廣東省輿情大數據與仿真分析重點實驗室和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雲南大學傳播與民族文化研究所、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中心合作單位河北省城市傳播研究院等學術團隊圍繞論壇主題共計組織了9場主題小組報告。

移動網絡時代,全球城市成為聚合了數據、物質、人等多重網絡的世界性巨型節點,傳播正在成為城市居民的生存方式。當前,數字媒體滲透在城市日常生活各個領域,傳播對於城市創意的意義得以突顯,移動傳播開啟了激發新型社會實踐,塑造了多樣性的城市生活,賦予城市更加豐富多元的公共價值,實現大眾的“城市權利”。本次論壇力圖借此重大契機,通過“全球城市:傳播與創意”這一主題,展示本學科在城市及新媒體研究方面的獨特視角與價值,充分進行跨學科的交流對話,實現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轉型與創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尹明華教授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在新媒體技術變革、傳媒業轉型的背景下,涌現了大量緊密結合前沿媒介技術、豐富多樣的傳播實踐。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深入,創新與城市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論壇從城市的角度探討媒介創意實踐,符合當前城市發展所提倡的創新精神。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旦教授表示,本次論壇是繼“媒體與傳播研究的未來:媒介生態與大數據”、“可溝通城市與公共空間:論壇與工作坊2017”之后,中心近期主辦的第三場重要學術活動。從這一系列學術活動開展的情況可以看到,中國學者基於中國獨特的城市化進程經驗場域,以城市傳播這一主題與國際交流對話,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學術成效。黃旦認為,在數字化、城市化的全球背景下,中國學者應當緊密把握當前創新性的傳播實踐,在新的氣象上把握中國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教授在主題演講中利用上海思南公館思南讀書會的個案,探討公共閱讀的具身實踐如何再造城市傳播網絡。她認為,當前在上海“人文心臟”思南公館所舉辦的讀書會活動,以新媒體高度嵌入的公共閱讀新方式實現了復合空間的大眾實踐。這種感官融合的具身實踐反轉了傳統語境中“讀”與“寫”的關系,交織了地理、交往與意義三重城市網絡,塑造了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形成中國式的公共文化。

黃旦教授以“再學科化”為題對新傳播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進行思考。他認為,十九世紀以來國內外社會科學學科建制過程中的預設前提,致使媒介技術的中心作用在主流社會科學中往往被忽略。當前新聞傳播學科亟需反思大眾傳媒時代所形成的規范性認識,以經驗性的視野促進理論范式創新,從存在論上重新考慮傳播和人的關系,關注媒介技術所帶來的新傳播形態,以媒介作為思考的支點重新理解和評估媒介業,重新厘定新傳播時代的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

本次論壇還舉辦了“融合傳播與城市公共生活創新”圓桌論壇,由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陸曄教授擔任論壇主持。解放日報社總編輯陳頌清、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首席主持人秦暢、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主持人臧熹、《新聞記者》主編劉鵬、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予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瑋等嘉賓圍繞新聞傳播業態變革,就當前媒體傳播環境的變遷、新媒體技術形成的創意實踐、機構媒體轉型過程所遇到的角色規范變化、未來城市傳播網絡如何構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責編:馮粒、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