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巧教育時代來臨 未來學校悄然成形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 “打造未來學校發展的核心引擎,使未來學校的發展能夠真正服務於國家、民族的發展和學習者成長的需要,使未來學校沿著科學的方向前進”。近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首次發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
《計劃》旨在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確定的核心任務,聚焦基礎教育和0-18歲兒童的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面向未來推動學校形態變革和全方位改革創新,更好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更好推動素質教育,更好培養創新人才。
同時,《計劃》還將系統總結國內國際已有的前沿性探索和改革創新的經驗,同相關學校、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專業化服務機構、民辦教育投資人、新聞媒體和一切有志於此的機構開展廣泛的合作,匯聚來自於理論研究、行政管理和一線工作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實踐著未來學校的領導者,以進一步明確未來學校的發展理念、基礎框架、技術方案、實踐路徑和資源配置,推動發展一批引領示范項目學校和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資源、方案、產品、技術和服務。
《計劃》認為,具備以下六大特征可以稱為未來學校I:一是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聯的基礎設施﹔二是集成、智慧、因變的新學習場景﹔三是靈巧學習及創新的賦能場﹔四是開放融合的學習生態﹔五是創新的知識和信息網絡拓扑結構﹔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師-課程智慧系統。這標志著靈巧教育時代即將來臨。
《計劃》指出在未來學校Ⅰ的基礎上,將推動未來學校邁向更高級的階段。在這個不斷發展和演化的過程中,必將導致對教育、學習和創新的本質性問題研究不斷深化,進而定義和設計教育的新形態、新學習、新場景、新課程和新流程。這些新定義將更新我們對兒童發展進程,校園空間和建筑,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食堂、宿舍和生活設施,教師、學生和課程,環境和文化設計,學習方式和評價標准,教學組織和管理,學校、家庭和社區關系等學校諸要素的認知。
《計劃》提出三個主要目標,一是在理論上,通過本計劃的實施,推動對教育、學習和創新的本質性問題的研究,建立推動學校這一教育的基本載體形成、發展、演化的理論框架,深化對教育發展和創新規律性認識,把握教育和學校發展的趨勢。二是在政策上,通過本計劃的實施,推動形成對於未來學校的社會共識,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重大的政策建議,為未來學校的實踐創設有利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三是在實踐上,推動一批多種樣式的具有未來創新性的中小學、幼兒園的建立,並使在這一探索中形成的具有廣泛性的理念、資源、方案、技術、產品、服務等應用於從城市到鄉村的學校。
這一探索將為更多新型學校的出現提供可能,未來學校已悄然成形。例如大型學校從中央控制轉向智能集合,基於互聯學習的小型或分布式學校,中央人工智能支持型的學習中心,以個性化培養為核心的微型學校,幼兒園向兒童發展中心的轉變,大學和職業院校智慧學習工場與基礎教育的銜接,學校從傳統的梯級剛性封閉結構轉向基於廣泛連接的學習生態系統等等,這些新探索和新的平台、課程、數據、信息、資源、技術服務者大量涌現等等所形成的合力,將推動基礎教育向靈巧教育的新境界的邁進。
據悉,《計劃》將建立專門的研究平台,設立專項基金。未來學校的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橫跨政治、教育、經濟、勞動、法律、心理、社會、美學、健康、腦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統計和數據、教學儀器和裝備、管理、規劃、建筑、材料、環境、能源、生態、聲學和光學、設計、安全、供應鏈等領域。
同時,《計劃》還將開展多層次的實驗項目,創建教育技術創新共同體。實驗項目包括三種重要的方式:一是為已有的學校提供改進方案﹔二是基於已有的學校模式提供創新方案﹔三是運用成熟的創新成果建設新形態的未來學校。教育技術創新的新平台,包括基於物理空間的雙創基地、培訓基地和知識成果的轉化基地,也包括國際教育合作成果的中國化基地。這將是一個教育創新者與技術創新者對話、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推進建立教育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熊旭 王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