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學術研究需要良心持守的“自制力”

張立遷
2017年09月20日09:21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學術研究需要良心持守的“自制力”

今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銷了107篇中國論文。7月底,科技部等五部門就《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調查處理情況召開新聞通氣會,已查實101篇存在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或虛假同行評議意見的問題。自8月中下旬起,陸續有多家醫院、高校公布對涉事作者的處理決定,包括解除聘用合同、取消晉升職務職稱、取消學籍、追回利用撤稿論文獲得的獎金與科研經費、取消申報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資格數年、黨內警告、記入誠信信用信息系統等,並正在抓緊履行相關程序。

上述事件屬於典型的“研究成果發表或出版中的科學不端行為”。姑息遷就無異於飲鴆止渴,偏袒護短等同於放任縱容。學術不端極具滲透性、擴散性和放大效應,一旦在學術界彌散開來,將帶來惡劣的示范效應,進而可能引發學術信任危機,危及社會理性與公信力。針對此事件,由科技部牽頭,會同中國科協、教育部、衛計委、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祭出重拳、深挖核查,絕非為了大動干戈地處理一批人,而是對學術不端的一次集體宣戰,也昭示著中國在學術道德問題上的勇氣與自信。

透過這一事件,更重要的是應沉著反思、追根溯源,從“學術道德”的本義上去探尋良策。就“學術道德”四字而言,“學”與“德”共同朝向德行修為﹔而“術”與“道”則更需法律制度予以規范。

從法律制度角度來講,法律制度是“硬”框架。訂立嚴密的法律制度,激濁揚清、懲惡罰劣是捍衛學術尊嚴的必要之舉。立法保障、民間監督等也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治理學術造假納入法治軌道,對論文造假、成果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真正的“零容忍”,對失信投機行為產生足量的排擠力和鉗制性,如引入大數據技術,對科研人員學術成長軌跡和學術水平進行跟蹤評價﹔利用現代公共治理手段,對重要學術成果動態監控、審核把關、公開公示,這樣才能切實維護科研誠信。

從德行修為范疇來談,德行修為是“軟”約束。撤銷論文事件源起於科研人員道德立場不夠堅定,心靈層面學術品性不夠深厚,修為意義上的道德防線不夠牢固。回望學術中那些純粹因志趣而生、為理想而伴的“學術狂人”,還有淡泊名利、心無旁騖,一心為學術科研而戰的“科研斗士”,總是讓我們肅然起敬。學術不端行為便在於缺乏內在力量的“軟約束”和良心持守的“自制力”,而這正是整個科研工作隊伍的“正道”。

曾有學術界牛人說過,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莫過於開展科學研究,因為那是一個“花別人的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職業。依此而言,與其挖空心思、費盡思量抄襲造假,精巧鑽營、沽名釣譽,反倒不如下大氣力做真學問、做正直人、求真善美。學術研究是發現客觀真理、揭示自然真相的艱難過程,法律規范、德行修為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當法律規范成為一種天道法則、自發秩序、德行修為漸成一種平和自持、義理擔當,學術正氣便可浩然長存。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責編:吳思旻(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