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浙大七七級校友再回首 與新生分享40年風雨

2017年09月19日16:42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9月19日電(記者熊旭 實習生吳思旻)剛結束軍訓的2017級新生們,該如何度過大學時光?讀大學究竟能收獲什麼呢?近日,浙江大學邀請了四位七七級校友作為“老生”代表,與新生們分享了他們學習生活的故事與收獲,傳遞跨越40年風雨的“七七情懷”。

方柏山:浙大求學經歷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高考和浙大求學的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回望來時路,化工系七七級校友、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長方柏山這樣感慨。

1974年高中畢業后,方柏山作為回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回到老家當起了農民。1977年國慶節聽到可能要恢復高考的傳聞,“那時候剛好遇上秋收秋種,時間真的很緊張”,方柏山回憶道。白天勞動,晚上挑燈夜讀。曾經就讀的高中還義務在學校的大禮堂開辦高考輔導講座,憑著一定要考上大學的堅定信念,方柏山熬過了那段艱難時光。

1978年3月,方柏山進入浙大化工系化學工程專業七七班學習。“清晨在玉泉校區八舍前的馬路上做廣播操,我班同學自覺堅持了三年多。這雖然是小事,但反映了我們班同學心齊,有凝聚力,有集體榮譽感。”

學業上,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方柏山和同學們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總是超額完成學習任務。“老師更是使出看家本領來教我們。老師們認真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當年老師採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多年后當方柏山自己站在了三尺講台之上,依然覺得很受用。“老師的言行舉止中無不滲透著求是精神,激勵著我們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對我而言,浙大的求學經歷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施建基:帶著精氣神兒走世界

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施建基高興壞了:“從高中起,我就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寫工人的生活。”

白天,他騎車穿梭在拱宸橋附近的大街小巷投遞報刊信件。總算擠出幾個晚上,灌滿濃茶、打起精神,騎車回母校學軍中學聽幾場高考指導講座。這幾乎就是他全部的“高考復習”了。

后來,他進入了在文二路的中文系校園。他們惜時如金,在食堂排隊打飯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拿著小本子在背英語單詞﹔嚴冬時節,手上長了凍瘡,就拿蠟盆來泡,一邊還不忘看書背英語單詞﹔到了夏天,就跑去黃龍洞洞口集體復習,晨到夜離,日復一日,成了黃龍洞特殊的一景﹔外語讀物緊缺,他們就輪流傳閱。

中文系校友施建基的老照片(如圖所示)

“人一定要有夢想,有精氣神兒。我覺得七七級最難能可貴的是,不怕困難,不怕失去,不怕從頭開始。所有人都很拼,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個精氣神兒,是難以復制的精神財富,貫穿了幾乎整個七七級,也貫穿一生。”

無論身處何方,施建基一直很感激浙江大學對他綜合素質的培養,如今已棄教從商的他也一直念著母校的好,想著用各種方式要回報母校、激勵新人。作為蒙特利爾的浙大校友會會長,在浙江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的時候,他為北美浙大校友會執筆《校友之歌》的作詞。至今,這首歌仍在全球校友間廣為傳唱,“我們相望天南海北,期盼重逢再見﹔我們相守風雲歲月,共傳薪火百年。”

周洪興:因為母校,我之為我

周洪興出生在義烏市的一個小山村——小六石村,祖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1973年高中畢業后在農村勞動4年多,忙碌之余,周洪興心裡也會不可抑止地翻涌著一個念頭——啥時候可以上大學……在恢復高考的那一年,周洪興毫不猶豫地去參加了考試。

面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同學們吃飯走路都拿著書,常常泡在圖書館裡,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周洪興記得當時,他的口袋裡總放著自己手抄的英語單詞小冊子,邊走邊背,“我們農村出來的人沒有一點點英語基礎,在學英語上特別吃力,花的時間特別多。但正靠著自己平時一點點的積累,畢業時,我已經熟練掌握英語,還喜歡看英語小說,因為我覺得讀英語原著最能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

畢業后,周洪興成了蒼南縣農委的一名干部。植保專業的他,雖然專業知識很少能用到工作中。但他說:“學校讓我養成的自學能力和思維方式使我受益終生。我想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自學、互相學習,以不斷提高自己。”

郭常平:我們的“七七精神”

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郭常平意識到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隻有兩個月的備考時間,既沒有老師輔導又缺少復習資料,大家一般都是白天勞動晚上學習,將中學課本重新撿起來,查漏補缺。

從小對醫學感興趣的他,填報的第一志願是浙江醫科大學,第二志願是浙江中醫藥大學。在收到浙江醫科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將隨著踏入大學校門而徹底改變。

“為了幫助學生熟悉206塊人體骨骼,學校給每個寢室發了一桶骨頭,起初有些同學感到害怕,但是在日復一日的‘親密接觸’后,大家沒了恐懼,對各塊骨頭的形狀、特征也了然於心”,郭常平講道,“人體形態學課程還包含觀察和觸摸經過福爾馬林處理的人體標本的環節。在酷夏的教室裡,福爾馬林蒸氣扑面而來,刺鼻刺眼。但是大家依然堅持聽課,親自動手。”

醫學系校友郭常平的老照片(后排中為郭常平)

1983年1月,郭常平畢業留校在教務處工作,負責管理了多個從國外引進的教育改革項目,策劃、實施了一系列成效顯著的醫學教育改革。“四校合並”后,他進入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參與開創了中國醫學遠程學歷教育。

郭常平說,浙醫七七級校友身上有一種共同的精神,一直鞭策和引導著大家不斷前進。在今年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七七級校友把這種精神凝練為“七七精神”——醫道、求是、篤行、致遠,並將這八個字永久鐫刻到醫學院七七級紀念石上。

郭常平認為,七七級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幸運的,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他們又有很強的責任感和進取心,在很多領域擔當重任。“有可能的話我希望能收集各高校七七級學生的素材,創設中國高校七七級收藏。這件事不僅對我們這代人、這些人有意義,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非常有價值。” 

(責編:吳思旻(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