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書同文 語同音 人同心

寫在第二十個“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之際

2017年09月12日08: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書同文 語同音 人同心

9月11日,江蘇省無錫市揚名中心小學的學生在主題班會活動上朗讀。新華社發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虫。”在9月11日晚舉辦的第20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上,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朗誦藝術家方明和雅坤用規范標准的普通話朗誦《聲律啟蒙》時,現場觀眾被這美妙動聽的韻律所深深感染。

普通話不普通,它是我國法定的通用語言,是普遍通行的日常交際語,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1998年“推廣普通話,促進語言文字規范化”,到2017年“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年來,歷屆推普周主題的變化,折射了我國語言文字工作服務國家發展需求的實踐與成效。

在普通話普及率約達73%的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推廣普通話?

搭建溝通交流橋梁

“你說慢點。”上大學時,來自四川巴中農村的冉小平因為不會說普通話,最常聽到同學說的就是這句話。他告訴記者:“大學的苦惱就是話說不清楚、說不明白,感覺說話都要從頭再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對個人如此,對國家而言更如此。“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需要有一個溝通各地各族群眾的共同語,以方便交際,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國家認同。”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舉道出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

61年前,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並於1958年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新中國成立初期語言文字這三大任務的確立和實施,為教育、文化、科技、經濟等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經商潮、務工潮風起潮漲,五湖四海的人操著各地鄉音會集到大城市謀生打拼,給交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推廣普通話顯得愈發迫切。

為了適應從“要我說”到“我要說”的深刻變化,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入《憲法》,推廣普通話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每年9月第3周設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2001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進一步明確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法定地位。

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目前,我國已有大約73%的國民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68%的國民掌握了漢語拼音。”

現在,普通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不可或缺。並且,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普通話,還隨著中國人的足跡走遍全球,借著光與電馳騁太空。

助力精准扶貧脫貧

“剛到北京打工的時候,因為不會說普通話,不好意思開口,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光遇到過很多尷尬的事兒,還特別影響找工作。”來自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安超坦言,“會說普通話已經是求職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雖然我國的普通話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全國來看,普及狀況還很不平衡,農村和民族地區的普通話普及率還很低。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西部和東部的普通話普及率相差20個百分點,大城市普及率超過90%,而許多農村和民族地區隻有40%左右。

“‘共同語言缺乏症’在精准扶貧工作中普遍存在,也日益成為精准扶貧工作開展的主要障礙。”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卞成林指出,“提高縣域普通話普及率在宏觀層面上對於促進城鎮化、創新創業、扶貧開發等經濟活動開展,進而促進縣域實現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部、國家語委2016年9月13日發布的《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要求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大力提升農村地區普通話水平,加快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大力提升青壯年勞動力普通話水平,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在雲南臨滄,“推普宣傳工作鄉村行”活動的1000余名志願者,通過回訪建檔立卡貧困戶,了解群眾參加培訓的學習效果,以及對語言扶貧工作和普通話培訓方式內容的意見建議。

在廣西恭城,普通話助力恭城百姓走上了農旅結合的新路子,不僅為生態旅游發展營造了良好語言環境,而且為年輕人開網店銷售當地土特產提供了便利。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熱汗古麗·依米爾用她的切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掌握普通話,在工廠裡掌握技術技能各個方面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普通話給了我用知識、用技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復旦大學教授陳光磊表示:“我們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應當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按照《規劃》,預計到2020年可實現“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目標。這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書同文、語同音”的夢想將初步實現。

構建語言文化強國

“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是不是矛盾的?”在日常生活中,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郭龍生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告訴記者:“漢語方言與普通話是並存分用、互補存在的,二者共同構建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

其實早在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就闡明:“我們推廣普通話,為的是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記者了解到,很多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原因在於近年來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關注,各界語言資源意識逐步增強。《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語言文化類節目,就因順應了群眾對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喜愛而火爆熒屏。

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思想的依托,也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而普通話水平是語言能力的基本指標,語言能力是國家文化實力的體現和表征,傳承傳播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是新時期語言文字事業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

我國的語言政策既包括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包括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所以,今年的推普周主題就定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用普通話誦讀經典,寫規范字傳承文明。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工作目標還沒有實現,如何進一步提升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國民整體的語言文化素養,更好地服務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需要深入探索改革,都需要每一個人的不懈努力。

(本報記者 柴如瑾)

(責編:吳思旻(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