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 授業傳心
謝靈慧卉(右)和當老師的媽媽在一起
工作中的李喆老師
老師的提問
□ 劉源輝
來法近4年,從事腫瘤醫學的研究,每每遇到困難,總是忘不了國內導師在出國前的諄諄教導。也正是老師之前教給我的一些習慣,讓留學生涯也因此受用。
還記得在國內臨床實習時,每次跟著老師查房,除了要牢記病人病歷的主要內容,以備提問,還要對於最新的治療指南有所了解。老師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盡管行政和醫務事務繁多,但對於最新治療指南的細節都了如指掌。往往在匯報完病例之后,老師會就治療方案中的循証依據對學生進行抽查。因而,每次跟著老師查房前都是戰戰兢兢,都需要提前做大量功課。也正因這樣,讓我認識到,除了醫學書本理論以外,對於理論的深刻,透徹和全面的理解,是進行有效治療的必要條件,嚴謹求實和有所敬畏的工作習慣也因此一直伴隨著我。
來到法國攻讀博士期間,在與導師討論研究結果時,導師也經常會就一些基本理論發出十分“刁鑽”的提問。導師一再強調,基礎理論是深入研究的基石,隻有基礎牢固,才能構筑高樓大廈。
我由此體會到,對於醫學科學的嚴謹追求,沒有國界。課題的研究並不會一帆風順,特別是觸及到一些復雜問題時,尋求解決方案的唯一辦法就是沉下心來,從每一個細節一步一步地核對,然后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不斷接近問題實質。
細細回想,我從老師那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術,更加受益終身的,是在跟老師學習中養成的習慣吧。
(作者系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博士生)
既是母親 也是老師
□ 謝靈慧卉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我有幸對兩者皆能感同身受。
高一開學第一天,大家傳聞新生中有某校領導兼高一重點班班主任的孩子。我正暗自竊喜自己用低調謙遜成功隱蔽,卻不料在第三天就被我母親大人、也正是在學校赫赫有名的麻辣班主任“無情揭穿”。從此,我的一些行為和言辭常被作為“案例”。因耿直爽朗的作風及有趣活潑的教學互動,同學們稱母親“王姐”,唯我尷尬,稱呼一變,周遭的同學仿佛成了長輩。而這些“長輩們”在班主任的嚴格要求下,刻苦學習、飛快進步,成為又一批才俊。而我沾了母親的光,和同學們關系更親密融洽了,便自發兼任“特派代表”,將放假考試等動態第一時間發布。
作為一個“非常規派”代表教師,母親自然會做出些不走尋常路的決定。比如高三那年,高考在即,老師同學都如臨大敵,母親卻鼓勵我參加亞運會青年營的選拔。這意味著,除了前期的長時間准備還將離校半個月參加活動,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說有些不可思議,但她堅持“生命中有許多比考試更值得去體驗的事,錯過即是遺憾”。回想起來,於我而言,所收獲的絕不僅是半個月的驚喜,更是因走到更廣闊的舞台而埋下了對於未來的期許。當我明白母親的初衷后,就知曉作為她的學生,亦為幸事。
每逢假期,我會陪母親參加她和學生們的聚會。我們席地而坐,時而談論福樓拜、狄更斯等的佳作﹔時而贊美家鄉的變化或分享海外風土人情﹔時而回到當下探討成長的悲歡喜樂。
求學在外的我突然發現,無論在國外課堂上,還是學術會議中,與大家談論時對有些想法常會產生共鳴,而我這些見解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我這位“母親班主任”。母親廣維的視野、對問題的前瞻性和教育的方法,至今仍讓我感激敬佩。
教書育人至桃李芬芳是平凡,亦是偉大。又是一年教師節,感謝我的父母以及所有老師的諄諄教導,而我希望歲月能慢些走,饋贈他們以不老的青春和永恆的笑顏。
(作者為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生)
“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 李涵深
在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前,我在上海交通大學度過了一段充實而又有意義的本科時光,在課堂上探索知識,在生活中尋找人生方向。在這其間,我有幸結識了一位良師益友,在我迷茫時傳道解惑。他就是上海交大電氣系副教授李喆。
故事還要從5年前講起。那時我剛進入交大,學校給我們每個學生出了一道題:如何選擇自己的大學生活。在一次座談會中,我同李喆老師簡短交流。座談會結束后,我向他詢問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時光。得知我剛剛踏入交大校園,老師鼓勵我努力學習,向優秀的學長看齊,不虛度大學時光。
大一下學期,我選擇了電氣工程自動化作為自己的專業。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李老師時,他也同我分享了自己在電氣專業的學習經歷。再次見到李老師,他關切地問我關於大學生活的思考,當我描述完自己對未來的憧憬之后,老師笑著對我說:“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用你自己的腳步去丈量。”老師告訴我:“大學生活沒有標准答案。作為學長,我隻能告訴你哪些事情不要去做。交大為國家培養了許多棟梁之材,電氣系也不例外,你要努力向前輩們看齊,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為國家的電力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師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我心裡,也激勵我繼續前行。
大三開始專業實習,我進入李喆老師的實驗室。1個月下來,我在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走訪了上海的滬定智能變電站、安亭電動汽車充電站,調研了國內風電廠的棄風運行情況。在這期間,我第一次深刻直觀地感受到國家電力行業的蓬勃發展,也決心成為電力行業的有用之材。
后來,我成為了“上海交通大學-早稻田大學”雙碩士項目的一員。今年9月,我以優異的表現完成了在日本的學業,返回交大,即將進入李喆老師的實驗室。我永遠記得李老師對我的教誨:世界那麼大,海外學子要用自己的腳印去丈量世界,尋找人生的答案。
她的優雅 至今難忘
□ 謝 琴
她,40歲光景。簡單的黑色套裙,齊肩中長發,一雙別致的高跟鞋,氣場十分強大,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之間都自然地流露著優雅。
優雅的人讓人難忘,更何況她是我的老師。來法國已經3年多了,卻一直記得國內大學本科主講藝術史的張老師。張老師不僅帶我們領略古今中外的名曲佳作,更開啟了我對優雅的認識。她說:“如果我們在20歲或是更早時就開始培養優雅的習慣:看很多書,去很多地方,看有趣的電影……發自內心地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這個世界,真誠微笑。那麼到40歲時,我們就會習慣每天看書聽音樂,習慣真誠待人,習慣感恩世界,習慣各種美好。其實優雅就是一種習慣,在時光中涵泳,在歲月中沉潛。”
坐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館,看著窗外的藍天,過往的人群,淡淡一笑,我終於明白優雅是一個廣義詞,內涵和外延都很廣泛,沒有十分確切的定義。其實優雅就是張老師說的各種美好的集合體,更進一步說是各種美好習慣的集合體。誠然,歲月催人老,但歲月有時也促人美。這種美需要日積月累,成為習慣。突然發現,自己在張老師的潛移默化下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許多美好習慣。
老師,有時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或許在不經意間,老師也教會了我們別樣的人生態度。想把這句話送給印象深刻的優雅的張老師:“20歲的時候,你擁有的是自然生長的容顏。50歲的時候,是你自己雕刻你的容顏。”
(作者系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碩士生)
“老林”老師
□ 王 曌
談起老師,一時間涌上心頭的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不論是韓愈還是孔丘,都是遙不可及的故事和歷史。
在我那已過的30個春秋的生命裡,印象最深的就是“老林”了。
2001年8月末,伴隨著一陣陣咸咸的海風,2004級一班的我們見到了那個陪伴了我們整個豆蔻年華的“老林”老師。
其實當時的“老林”並不老,連不惑的年紀都還沒到。只是那時的我們真是“嫩”極了而已。惶惶恐恐的,就這麼見到了豆蔻期的大家長。也就那麼稀裡糊涂的,跟著“老林”,走過了人生最美的花季。
轉眼間,已十幾載寒暑。可當年第一次給林老師過生日時,她臉上驚喜的表情還如此鮮活﹔第二次給她過生日時,那玫瑰的幽香和康乃馨的溫暖還歷歷在目﹔第三次給她過生日時,她戴著滿臉奶油的“咯咯”笑聲仍還在耳畔回響。怎麼一轉眼,我卻都要邁入而立之年了呢!
原來,時間就跟著那“嘀嘀嗒嗒”聲悄悄地溜走了﹔原來,我們就這麼不經意地長大了﹔原來,“老林”真的老了……
或許,該回去看看了,我們那永不褪色的豆蔻花季和林老師。四度春風化綢繆,幾番秋雨洗鴻溝。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
(作者系法國弗朗什-孔泰大學學生)
難忘的高中班主任
□ 董可馨
劉琪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談起曾經的老師,她最難忘的還是高中時候的班主任。“他30歲左右,教我們數學,年輕有為。老師能非常快地摸清一個同學慣常的解題思路,然后指出他的思維盲點,有的放矢地教給他更好的方法。而且他的性格也很有魅力,溫和沉穩,但又有可愛幽默的一面,全班人都很喜歡他。”
劉琪對這位老師的喜愛,起初源於他的能力和性格,但真正讓這位老師走進她心裡的,是他不功利的教學態度以及對所有學生的真誠付出。
“最讓我感到特別的,是在高中那樣一個競爭激烈的階段,他從不在學習成績上對我們過度施壓。比如每次考試之后,他都不會在班上公布排名或是討論成績。除此之外,在課下講數學題時,他也會非常認真地因材施教,針對程度不同的同學用不同的方法去講解,而且會盡量避開同時給程度不同的同學講題。” 劉琪說。
雖然已高中畢業多年,但是這位老師的影響使劉琪獲益至今。
去美國讀書之后,劉琪進入了新的教學環境。1年多的學習生活使她深刻感受到了中外老師在師生關系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別。就師生關系而言,“在國內,我們經常會稱呼老師為‘師長’,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老師相對更威嚴一些,我們的言行舉止會更注意禮節。在國外時,我感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類似朋友,距離感更小一些。”
不同的師生關系決定了在教學方式上中外老師之間的差別。“中國的課堂重在講授,國外的課堂重在互動。比如我在美國上課時,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去提問。相對來說,中國的課堂更安靜一些,學生在發言前都會先仔細斟酌﹔國外的課堂更活躍一些,學生們回答問題往往比較隨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9月07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