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國女生留學歐洲被問:你們國家都是坐牛車麼?

2017年08月28日10: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小眾留學國求學啟示錄

  祝佳靜(左二)第一次在異鄉和朋友一起過生日。

  姚美玲(左)和朋友在一起。

  謝垠(左四)和朋友在一起。

  他們沒有選擇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熱門留學目的國,而是選擇了匈牙利、摩爾多瓦等小眾留學國家,但他們的留學收獲同樣豐富。聽聽他們是如何描述自己獨特的留學體驗的——

  留學匈牙利

  讓自己的節奏慢下來

  □ 祝佳靜

  兩年前,正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讀書的我偶然了解到匈牙利全額獎學金交換留學項目,在多方考慮和准備后,我申請了這個項目並赴匈牙利布達佩斯開始為期1年的交換生之旅。

  我在上海長大,對快節奏的生活習以為常。我的專業是藝術設計,該專業的定位是培養擁有國際化視野同時兼具人文素養設計理念的學生。然而,在布達佩斯——這個我完全陌生的城市,我的學習和生活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我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到布達佩斯讀設計專業,班上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因此,我的日常用語是英文。但是,匈牙利是個非英語國家,官方語言是匈牙利語,常用的語言還有德語,這對我的生活和學習在開始時造成了困難。所以,在開學一周之后,我不得不去上匈牙利語課,學一些基礎的日常用語。記得有一次,我的課題老師請假了,請另一個老師來教我們,但這個老師幾乎不會講英語。我全程隻能依靠我聽得懂的一點點匈牙利語和手語,以及一名略會英語的匈牙利學生翻譯完成了這個課題的學習。過程雖然不易,卻讓我感受到了匈牙利人的友好和老師的耐心教導。

  每逢假日,學校也會提供一些游學項目讓國際學生參加,比如銀行休假日坐多瑙河游船去匈牙利小鎮參觀,工程系的同學還可以去國家核電站考察等。參加這些項目,國際學生隻需象征性地付很少的費用就可以,借此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匈牙利,了解東歐的人文歷史和科技發展歷程。

  上經濟課,老師講到稅收政策時,常讓我們結合自己所在的國家進行比較。我問藝術史老師是怎麼看待匈牙利的,他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回答,只是說:“我在匈牙利出生長大,但是我也在德國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匈牙利對我來說就像母親一樣。”

  也有一些匈牙利同學得知我是中國人之后會驚訝地問我,為什麼會到他們國家讀書。仿佛在他們眼裡我們應該去北美、西歐等熱門留學地區,選擇到匈牙利留學是一件令他們十分驚奇的事。但在我看來,留學並不是非熱門留學國不可,隻要是有所收獲的留學經歷就能提升自己。

  作為多瑙河上的一顆明珠,匈牙利是一個安靜的國家,布達佩斯的生活節奏也相對較慢。雖然這一年我的生活節奏也慢了下來,但這段學習經歷給我的成長帶來的影響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的。

  留學摩爾多瓦

  讓我們彼此相熟

  □ 姚美玲

  摩爾多瓦最出名的就是葡萄酒,在街頭常能見到三五個醉漢拿著裝在礦泉水瓶子裡的紅酒聊著天。我偶爾和他們聊天,感覺他們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很久以前。

  我曾在公交車上被司機問道:“在你們的國家是坐牛車嗎?”我拿出手機給他看高鐵,我說我們的火車能跑到每小時300多公裡。他不以為然,可能認為我在吹牛。而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也會說:“我不知道中國在哪裡。”

  但是,摩爾多瓦也有一群不一樣的人。

  我記得我在一個商場閑逛,有個中年男子邀請我去他的店裡看看。他難以掩飾臉上的喜悅,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我說:“我店裡的商品都來自中國廣州。”在這個國家,中國人甚至是亞洲人都非常少,可是在街頭的櫥窗裡,在大大小小的貨架上,仔細看就會發現不少“中國制造”字樣。

  我有一個當地朋友,她曾在北京上學。她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我懷念在北京生活的日子。”在摩爾多瓦,英語說得好的年輕人都選擇去歐洲發達國家工作,願意留下來的人不多。也有人選擇學習漢語,去他們眼中遙遠的中國。

  我的好朋友在當地學習葡萄種植。他的老師對他講:“中國市場對我們非常重要。”我所知道的中國人來摩爾多瓦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做葡萄酒生意。

  摩爾多瓦是個神奇的地方。大街上有來自上世紀80年代的汽車,也有最時髦的豪華跑車。

  摩爾多瓦雖然是個小眾留學國家,甚至我的很多俄羅斯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哪裡。可是,每年都有像我這樣的中國留學生,來到這裡認識這個國家,也讓這個國家通過我們認識中國。

  我所生活的城市叫做基希訥烏,也被稱為“用白色的石頭建造的城市”。在明媚的日子裡,在城市中心的斯特凡大街上,古老的白色建筑美麗而耀眼。

  留學智利

  張一:“突然加戲”的演講課

  □ 周焙霞

  張一曾在智利聖托馬斯大學交換留學,談起她在智利的留學生活,滔滔不絕。

  在智利交換學習1年,張一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房東瑪莎(化名)。張一被瑪莎堅韌的生活態度所感染。瑪莎是一位37歲的單親媽媽,和5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她不僅擔負家庭開銷(包括日常消費及房貸等),還去夜校學習以期靠增加學識來漲工資。每天夜裡12時,瑪莎才有自己的獨處時間,她會利用這一點睡前時間來看新聞、聽音樂、讀書等。即使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下,瑪莎也像大多數智利人一樣,不願意勞煩父母。

  瑪莎對中國和中國菜很感興趣,她希望有一天能來中國旅游。瑪莎很愛中國的“老干媽”辣椒醬,雖然第一次嘗試時,被辣得滿臉通紅。但過了幾天她就找張一借“老干媽”做菜,並詢問張一在哪裡能買到“老干媽”。

  張一在智利時,瑪莎像母親一樣關心她。張一回家晚了,瑪莎會開燈等她。張一第一次出去工作時,瑪莎會囑咐她各種注意事項。

  除了生活,張一也有不一樣的學習感受。課堂上,老師會重點關注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反應能力。比如他所在的聖托馬斯大學,課堂演示課上,老師會要求學生演講時要有肢體動作的配合,而且和聽眾的眼神交流要到位等。

  張一印象最深的是演講課。演講課的老師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總是出其不意地給演講者制造很多“小插曲”。比如扔個紙團到正在演講的同學身邊,說那是個戒指,或者把一個別組的同學推到教室中間說他是某個角色的男友,讓學生即興發揮。張一說:“老實說,當時不光中國學生傻了,智利學生也愣住了,一開始完全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后來幾節課下來,我們也習慣了老師突然加戲,有了心理准備就可以從容應對了。雖然這樣的課堂演示有時會比較難進行,但是卻很有趣,也很鍛煉人。”

  留學摩洛哥

  謝垠:學習和體驗同等重要

  □ 周焙霞

  謝垠曾在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學留學,專業是阿拉伯語。坐落於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但除阿拉伯語外,法語和西班牙語也同時被使用。此外,在摩洛哥境內還有許多方言。

  對摩洛哥的語言習慣,謝垠有深切體會。在摩洛哥留學期間,有時他用阿拉伯語與人交談時,對方會愣一下,因為摩洛哥當地人常用方言,但也有人用法語或是英語。

  除了學習,留學期間,一位摩洛哥“媽媽”讓謝垠印象深刻,每次翻開“媽媽”送他的書,都會回憶起“媽媽”那張慈祥的笑臉。謝垠是通過學姐介紹認識了摩洛哥“媽媽”一家。“她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我們,就像我們在摩洛哥的‘媽媽’一樣,所以我們都稱她為‘媽媽’。”謝垠和朋友第一次去這位摩洛哥“媽媽”家做客,對方就用摩洛哥最著名、最美味的食物之一——“塔吉”——來招待她們。聚會結束,“媽媽”送她們自家椰棗樹產的椰棗。天氣轉涼,“媽媽”還把家裡的被子借給他們用。大家都被這位“媽媽”感動了。

  摩洛哥的美食除“塔吉”外,還有庫斯庫斯等。但謝垠說,摩洛哥大多數餐廳都隻供應三明治、漢堡等這類面包夾蔬菜、肉類的食物。謝垠認為,摩洛哥最美味的食物存在於當地人的家中。謝垠的“媽媽”就有數不勝數的拿手好菜。每次去她家做客,謝垠都吃到“滿載而歸”。

  謝垠去摩洛哥留學的主要目的是想把所學專業阿拉伯語真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但是到了摩洛哥才發現,出國留學不隻學習知識,還能體驗完全不同的異域風情,最重要的是,他收獲了和當地人之間的寶貴友誼。這些都是他寶貴的人生體驗,也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8月28日 第 09 版)

(責編:郝孟佳、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