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學報祖國
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鬆、劉靜、林文楚、任濤(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新華社記者 郭 晨攝
哈佛大學醫學院藥物學專業博士后、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專業博士后、哈佛大學醫學院高級科學家……看到這些履歷時,沒有任何人能夠懷疑這些人的優秀。王俊峰、劉青鬆、劉靜、王文超、任濤、張鈉、林文楚、張欣,如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
身在海外心系祖國
“在美國的感覺就好像永遠住旅館。”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鬆說。
劉青鬆2001年前往美國,輾轉多所知名學府研究化學和藥物學,2006年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和工作。“我在本科的時候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所以回國這件事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個人身處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制度,無論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會有很多事情令你始終無法融入。”提及在美國多年的感受,劉青鬆十分感慨。
2010年初,當哈佛醫學院有了一次短暫的回國交流的機會時,劉青鬆毫不猶豫報了名。“當飛機降落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走出艙門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種‘終於回到自己的地盤了’的感覺。”劉青鬆笑著說。
拳拳赤子之心,讓很多科學家在國外時始終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俊峰也是其中之一。王俊峰1995年本科畢業前往美國,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出國的時候想法很簡單,更多是出於對西方社會的好奇。”王俊峰回憶道,當時國內與國外在科研實力和教育水平上,確實存在不小差距,能夠有機會在美國接受專業的學術訓練,是非常寶貴的經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科技發展和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對科研工作投入越來越大,海外對於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普遍看好。”王俊峰說,這是他放棄哈佛醫學院工作回國的原因。
2012年7月到中心工作的劉青鬆,至今記得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主任匡光力的一席談話。當時國內在生物醫藥,尤其是新藥創制領域還不太成熟,需要大量優秀人才。“我跟匡院長說,我需要用人自主權。匡院長沒有任何猶豫,直接答應了。我提這個要求時,內心非常忐忑,領導的信任是我做好工作的動力。”
努力填補科研空白
滿懷著希望回來,但國內一些科技領域卻是空白。“當時在磁體材料方面,美國和日本卡我們的脖子,在材料方面拖了我們兩年。很多項目負責人,起初兩年多都在搭建平台,起步非常艱難。”王俊峰說。
遇到困難的不只是王俊峰一人。“許多腫瘤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異常活化而引起的。這就需要研究‘激酶靶點’,通俗地講就是做一個靶子,再不斷利用藥物‘子彈’去嘗試對抑制癌細胞是否有效。”劉青鬆說,“當時國內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我們隻能自己做。最開始三四個月做不出一個,大家都很灰心。”
困難沒有嚇倒他們。“和國外研究機構相比,國內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己有話語權。不是別人給你劃出一條路,你沿著這條路去走,而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努力放手去做。”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文超說。
經過數年建設,如今的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已是碩果累累。2013年首台水冷磁體WM4調試成功,刷新同類磁體場強世界紀錄﹔2016年混合磁體外超導磁體勵磁成功,實現了10萬高斯的設計指標……“中國強磁場從無到有,水冷磁體和混合磁體都是自主完成設計和加工,完全是自己干出來的。”王俊峰說。
劉青鬆的團隊,同樣在一次次實驗和積累中不斷突破。目前,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於癌症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囊括了近70種癌症激酶靶點,細胞種類達150余種,幾乎覆蓋了目前已知的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變細胞。“細胞庫的建成,填補了國內新藥創制領域此類檢測體系的空白,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劉青鬆說,去年中心已經和全國10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展開合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