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課綱文言文被壓縮 日本人寫的文言文成必修

正當台灣教材新課綱調整引發爭議之際,日前傳出台灣高中新課綱中,文言文比例將大幅降低,並可能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而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0日對此發表社評指出,此舉一旦付諸實施,不僅將使台灣學生的語文程度越來越差,也會使年輕世代對於中華文化更加疏遠。
台灣現行高中中文課綱文言文佔四成五到六成五,推薦文言文選文30篇。而台灣“教育研究院”花費兩年多時間,先委托60多位教授教師、並向500多位高中中文教師進行問卷征詢,訂出文言文佔四成五到五成五的新課綱草案,再征詢各級老師意見,從原本30篇選文縮減為20篇。
然而,草案送到台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第一階段領綱會議時,就由少數委員主導,提案將文言文課數比例降為3成,推薦選文從20篇降到15篇,到了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手中,又將文言文選文教再降為10篇,並舉行為期僅一周的網絡投票,由委員自行選出54篇古文及詩詞選單,再由570位網友投票選出前10名。
這樣的程序看似周全,但仔細探究,過程既不專業也不嚴謹。因為普通高中審議會選出的10篇,是由生物系、地科系等專業的教師選文,再交付投票,其中中文老師僅佔五分之一﹔在網絡投票中,高中中文老師隻佔兩成。
更離譜的是,網絡票選的前10篇中,隻有《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和《岳陽樓記》,是原來中文領綱小組的選文﹔新增的6篇文言文,不隻出現歧視少數民族言論的《大甲媽》,更有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所寫的文言文。許多中文老師從來都沒有看過,內容也不甚高明,其獲選的唯一因素,就是內容與台灣有關。
平心而論,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究竟怎樣才算恰當?確實有討論的空間。不過,無論如何,總應該要從文化、教育和實用的角度來看,而不能將其政治化。近年來,民進黨與少數所謂本土社團,大肆抨擊高中中文教材、選文,充滿“中華民族主義”色彩、缺乏“台灣主體性”與“台灣素材”﹔與“現代”、“台灣”疏離,甚至“搶劫本土教育”﹔他們將文言文視為“威權復辟”的象征,更認定會“阻礙台灣文學發展”。這種心態,顯然是否定傳統中華文化,並將文白比例上綱為“統獨”之爭。
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只是文白比例,而在於台灣高中中文課太少。以台灣高中3年中文80篇課文計算,文言文即使佔65%,也不過52篇﹔相較之下,大陸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言文大約40篇,但如果加上課外指定閱讀的“語文讀本”、選修課程“中國古代散文”、文化經典選讀以及學校自編的校本課程,整個高中3年,大陸學生讀的文言文數量,至少是台灣的兩倍。
換言之,大陸學生接受文言文的教育,非但時間比較長,內容也比較豐富,藉由古文詩詞的熏陶,不僅有助於他們的語文表達和思辨能力,也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相反地,台灣學生接觸文言文越來越少,不僅語文程度越來越差,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中華民族的歸屬感,當然也就越來越薄弱,這固然是這個世代的不幸,卻正是民進黨全力以赴的目標,言之至此,令人怎能不痛心疾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