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記

趙曉霞
2017年08月11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語言資源保護記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赴湖南實地調研以女書為代表的江永方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情況。

圖為女書傳承人現場展示女書書法。

今年6月,暨南大學詹伯慧教授在“古風之美”方言吟詠雅聚上用客家話吟誦了《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等。

第二屆“足榮村方言電影節”海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人事變化,鄉音如故——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從古至今,撥動了多少離人的心弦。

作為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載體,語言是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鄉音更承載著一個人的鄉愁。據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介紹,“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文化多元的國家,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10大漢語方言,方言土語難以計數,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鄉音裡的中國

“寶貝呀寶貝,媽媽把你放在搖籃車裡搖啊搖,寶貝啊寶貝……”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宣傳片中,鏡頭前的老奶奶唱起了滿語搖籃曲﹔“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喊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買條魚來燒燒”——這首傳唱甚廣的童謠用無錫話吟唱起來,輕輕軟軟,好似到了江南水鄉……

這些經過歲月沉澱下來的鄉音是文化的標記,是承載著鄉愁的文化記憶。在這些動聽的鄉音裡,有人聽到的是母親的呼喚,有人看到的是老屋上的裊裊炊煙。

但不容忽視的現狀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語言、方言趨於瀕危或面臨消亡的危機。數據顯示,在我國現存的130多種語言中,有68種語言的使用人口在萬人以下,其中有25種語言的使用人口在千人以下。

以赫哲語為例,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我國使用赫哲語作為母語者約為15人。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宣傳片中,赫哲族伊瑪堪國家級傳承人吳明新表達了自己對赫哲語傳承的擔憂。

相關語保專家表示,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遺產,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將是整個人類的損失。語言一旦消亡,以它為依托的思維方式、口傳文化、民俗民風都將隨之消失。

語言資源保護進行時

在此背景下,2015年5月,中國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開展1500個地點的田野調查,其中少數民族語言300個點,漢語方言900個點,瀕危語言方言200個點,語言方言文化100個點。這標志著中國政府從國家層面開展語言資源保護工作。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自啟動至今,已完成全國130多種語言中的近百種,佔全國語言種類的80%左右﹔完成總體規劃1500個調查點中的1073個,佔規劃總量的72%,國家已投入資金1.27億元。這些成果的背后是專業團隊的努力:全國共有超過2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工程建設,組建的專家團隊近500個,參與的專業技術人員1500多人。

此外,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已建成“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採錄展示平台”和“中國方言文化典藏多媒體資料庫”兩大多媒體語言資源庫,持續在線收集和匯聚展示中國語言資源。

旨在協同並匯聚各方力量推動語保事業發展、被稱為“語保大趴”的南山會講已舉辦兩講,不僅讓語言保護納入更多人的視野,而且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語保事業。“語保事業的使命是保護傳承。保護的目標就是傳承,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語保人的南山之路不在象牙塔裡,而在社會大眾中間,在每一位語言使用者中間。”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如是闡述南山會講的理念。

“保護不只是學者的工作”

今年7月17日,南山會講“語保世界觀”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說“多語言冠軍挑戰賽”啟動儀式上,著名節目主持人汪涵被授予“多語言冠軍挑戰賽推廣大使”。作為會講嘉賓,汪涵代表的是民間語保聲音。在語保領域,他被大家更熟知的是主持人之外的身份——“響應”計劃發起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顧問。

南山會講嘉賓對談環節,汪涵指出“語言保護不只是學者的工作,而更需要多引擎共同推動”,引起與會嘉賓的共鳴。

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表示,要跨越學者和社會大眾之間的鴻溝,去觸發社會大眾的語言自覺和保護意識,引發社會大眾的保護行動,包括通過明星呼吁、網絡視頻制作、發起社會活動、推出方言文化藝術產品等方式去推動。

“‘響應’計劃開展方言調查、‘全球說’公司開發語言在線學習平台、茂德公集團發起‘足榮村方言電影節’等都是很好的嘗試。”曹志耘說。

曹志耘坦言,目前我國從事語言資源調查保護的專業力量有限,由於各方面條件限制,調查保護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語言資源衰亡和流失的速度,“和時間相比,我們注定是輸者”。這不僅是曹志耘的感受,也是很多語保人的共識,但他們仍然選擇攀登“語保事業”這座“南山”,理由簡單——“隻因山在那裡”。

本文圖片來源:語寶(yuyanbaohu)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8月11日 第 09 版)

(責編:熊守朋(實習生)、申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