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生記者手記:新“絲路人”的“中國夢”

2017年08月04日10:06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同樣的駝鈴,同樣的鳴沙山,與古代人不同的是如今的“絲路人”再也沒有對風沙的恐懼與對生計的擔憂。

鳴沙山的游客 北京工業大學 李安東攝

“寶蘭高鐵”、“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西農模式”這一個個閃光的名詞,宛如一粒粒光彩奪目的鋪路石,正在筑就新“絲路人”的追夢路。正如清華大學的庫鑫在“穿越千年絲路,探尋中國印記”首都大學生記者團集體採訪活動出征儀式上所說,“我們再也不用用腳來丈量絲綢之路了,但是這背后蘊藏的‘絲路精神’卻不容我們忘記。”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了解甘肅,“敦煌號”列車應運而生。車內裝飾採用了甘肅境內14個地州市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因素,每節車廂以14個地州市的名稱命名,形成了一車一館、一步一景的文化特色。從車頭走到車尾,宛如經歷了一次絲綢之路的歷史穿越。這趟旅游專列上的乘務員徐鵬說,“總有人說我當乘務員有些失敗,但是我覺得我做喜歡的事就是成功。”在他看來,隻有腳踏實地、堅韌不拔地從小事做起,才能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才能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帶給“敦煌號”上的旅客。

2017年7月9日,“寶蘭高鐵”正式通車。為了保証高鐵運行的絕對安全,蘭州西站動車運用所的每個人都繃緊了神經,隨時都處在待命狀態,以應對突發事件。為了確保百分之百地消除隱患,他們採取視頻員與現場工作人員相結合的方式,減少檢修的不確定度。這就意味著,控制室的視頻觀察員需要通過現場工作人員的錄像手電筒傳來晃動的畫面,來觀察動車的檢修狀況。“一看就是幾個小時,這種晃動的畫面,視頻觀察員看吐了真的不是夸張”,動車運用所馬岩一邊說著一邊打開了一個現場檢修的錄像給我們演示。正是無數位高鐵人無私的奉獻,才有了享譽全球的“高鐵速度”。

 

蘭州西動車運用所人員在認真工作 北京工業大學 李安東攝

在距蘭州581公裡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示范站,穿衣打扮與當地農民毫無區別的鄧豐產教授常年與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一年中有大半年都要在農村經歷風吹日晒。“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十幾年如一日踏踏實實地扎根農村,鄧教授如今才完成了自己的“科研夢”,帶領農戶們完成了“致富夢”。眼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獼猴桃田裡的累累碩果,他的心裡就像喝了蜜一樣。正是這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老師們的無私奉獻,才創造出了享譽全國的“西農模式”。

農民向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展示自己種的西瓜 北京工業大學 李安東攝

依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這根“技術杠杆”的支撐,在楊凌周邊農村,掀起了一股科學種田、科技推廣的熱潮,科技成果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金樂天的夢想是“做中國和巴基斯坦交流的一個紐帶”。從一開始連語言都不通到現在的在讀碩士,金樂天付出的艱辛,恐怕連他自己也難一件一件記起來。他的經歷真切地昭示我們,新“絲路人”的“中國夢”是真真切切能摸得到的,隻要你一步一個腳印加油干就能實現。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張鳴原)

(責編:鄭而進(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