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本科教育階段設立淘汰制,中國高校有需求

  張端鴻
2017年08月04日10:01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學生一旦考上名牌大學,就注定能夠拿到本科畢業証和學位証嗎? 以往這個答案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近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則新規定引發各界熱議。原來,不是考上了就一定能順利本科畢業!

根據華中科技大學發布的 《華中科技大學普通本科生轉專科管理辦法 (試行)》 規定,從下學期開始,普通本科生學分不達標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的,可以申請轉入專科學習;達到專科畢業要求后,按專科畢業。

這項“本降專”的制度設計本質上就是一種本科教育淘汰制度,一方面保障本科教育的基本質量,另一方面為那些不能順利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生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本科教育的學生淘汰是一種全球通例?

縱觀全球,高水平大學保持本科教育一定的淘汰率是一種通行做法,根本目的在於保持大學及其專業的教育品質。

美國常青藤盟校等名校的本科學生淘汰率平均都超過20%。加州理工學院每年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平均要淘汰200名左右,淘汰率約為25%。加拿大的本科學生淘汰率在15%-20%左右。英國大學的平均淘汰率約為8%-12%。俄羅斯大學的平均淘汰率約為8%。

本科教育階段實行一定比例的學生淘汰,在我國教育歷史上一直存在。1928年至1937年,清華大學每年的學生淘汰率為27.1%。西南聯大每學期考試不及格的學生大概有三分之一,重要科目如果總是不及格,學生就隻能要麼申請轉系,要麼自動離校,西南聯大的總體學生淘汰率達到驚人的50%左右。如此高的學生淘汰率固然跟當時的戰亂環境有關系,但西南聯大的高學業標准和學校對淘汰制度的嚴格執行才是更重要的原因。這在歷史文獻和校友口述中都可以得到印証。也正因此,西南聯大畢業生中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

目前來看,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的淘汰率約為1%左右,部分頂尖大學的學生淘汰率也不過5%左右。在現實當中,部分大學“老師隨便講講,學生隨便聽聽,輕鬆拿個學分,大家開開心心”的現象較為普遍。很多學生做不到自主、自律地努力學習,卻期待教師能夠“放水”讓自己過關,還會指責那些嚴謹、嚴格的老師“不厚道”。一些大學看似還不錯的考試分數背后是老師降低了學術標准和要求,分數的畸形膨脹成為大學校園裡的一種虛浮現象。

“本降專”,為淘汰學生提供新的“出路”?

很多學者都對國際上高水平大學的“寬進嚴出”和中國大學的“嚴進寬出”做過反思,也普遍認為“嚴進寬出”是造成中國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實際上,我國大學存在著非常緊迫的學生淘汰需求。

在我國,高考被視作人生第一大考。學生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就會被貼上“成功”的標簽。學生一旦進入名牌大學,也就被家長、家族寄予厚望。但是,由於高中階段學習的應試訓練現象非常普遍,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考試內容都是被精細安排的。這導致他們的學習模式缺乏主體性、主動性,並且在長期的高壓應試訓練中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目標。

進入大學之后,整個學習模式跟高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整個高中階段同一時間內隻需要同時應對的課程數量比較少。進入大學以后,一年級、二年級往往需要同時學習10-14門課程,其中部分理工科核心課程的學習難度非常大。其次,高中階段學習和訓練內容具有很強的確定性,而大學課程的學習模式、學習內容和評價標准都是多元化的,學生在課程選擇、學習時間安排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第三,高中階段整個班級都處在一種目標完全一致的高強度應試氛圍之中,而大學裡的班級是一個較為鬆散的組織,不同學生在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性。

高中和大學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兩重天”的學習模式。有時候,在高中階段能夠在應試訓練上取得很好表現的學生,進入名牌大學后如果缺乏自主和自律,不懂得如何探究和合作,第一年的學習和生活就會嘗到苦果。在很多重點大學,理工科核心課程的不及格率達到20%-50%,累計若干門課程不及格之后就要被迫降級學習。不及格學分數累計在高位徘徊達到一定時間限定就會被通知退學。這實際上反映了大學對不合格學生進行淘汰的內在需求。不少知名高校的理工科專業都匯集了一批五年級、六年級生,這些學生往往堅持到最后,也拿不到學歷、學位証書。

華中科技大學“本降專”的做法,實際上就是開辟了一個新的“出口”,給了淘汰生一條新的“出路”。

本科教育的淘汰制度該如何設計?

實際上,我國的高水平大學並不缺少學生淘汰的制度設計。但是在大學本科教育中嚴格執行淘汰制度為什麼那麼難? 為什麼原本不達標就理所當然應該淘汰的政策會受到來自各方壓力的干擾和影響?

首先,學生一旦被淘汰,重新起步的成本太高,整個社會還沒有給淘汰生建立起一種包容性的制度和環境。學生一旦被淘汰,再次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學習的成本非常高,往往都必須付出重讀高三、再次高考的高昂成本。

其次,當學生和家長面臨被“淘汰”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巨大的落差。一旦淘汰真的落到學生頭上,就會出現各種求情、鬧劇、“放水”。不少家長找到學校就憤怒的質問一句話:“高考成績那麼優異的孩子交到你們手裡才一年(兩年),怎麼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從大學教務管理和學生管理部門的角度來說,他們普遍認為在嚴苛應試訓練下成長出來的孩子,缺乏自主、自律,客觀上大學教育也不可能按照“高中化”的模式來對學生進行培養,所以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大學出現學業滑坡是“注定”的事情。嚴格執行標准的教師則會被冠以“關公”的惡名,學生在今后的選課中就不再選他們。個別教師還會遭到學生和家長的無理攻擊。此外,也有不少學生在這種巨大落差之下產生心理問題,大學出於維持安全、穩定的考慮也不得不給學生“放水”。

筆者認為,學生淘汰機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有效杠杆。嚴格執行學生淘汰制度不應該成為一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更不應該成為新聞。

高水平大學應當達成一種共識,如果執行嚴格的學術標准,入學的學生中必然會有一部分因為學業表現不合格而畢不了業,並且要將這種“本科教育注定存在淘汰”的觀念在招生過程中就傳遞給學生。學校應該在本科教育質量公報和年度統計公報上向全社會公布近五年的學生淘汰率。

高等教育系統應當進一步架構起淘汰之后的“出口”和“出路”。目前,部分高校除了選拔性的學業優秀學生申請轉專業制度之外,也建立起了“專業學習不適應”學生轉專業的機制,這就為在專業內部淘汰的學生提供了緩沖。

事實上,優秀學生考插班生的制度在部分院校中已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還應當研究面向被淘汰學生、建立轉學的“申請-考核”制度。為這部分學生在被本校淘汰之后,還有機會留在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學習創造制度安排。此外,部分高校為淘汰學生提供了保留修讀學分的政策,當他們被淘汰后選擇再次通過高考進入學校時,所有獲得過的學分都是被承認的,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安排。被淘汰的學生還可以通過成人教育、開放教育、網絡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途徑接受高等教育。

社會接納的是有學力的人,而不只是有學歷的人。而在形成淘汰是一種“必需”的共識和求學“立交橋”構建起來之后,就應當要求教師和教務管理部門嚴格執行淘汰制度。從這個角度而言,華中科技大學的“本降專”制度正是該校進一步嚴格執行淘汰制度的前奏。

(作者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

(責編:王湘浦(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