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西農“老漢”教授:晒得黑,心裡美

2017年07月28日08:4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7月24日,來自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學生採訪團,赴西安—楊凌—蘭州—敦煌—張掖進行“穿越千年絲路,尋找中國印記”集體採訪活動,探尋千年絲路中的往事,觸摸絲路的傳承和發展,於探尋中學習,於採訪中傳承。本次採訪活動由人民網、北京市教育工委聯合主辦。

“眉縣獼猴桃,酸甜剛剛好”,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實驗示范站,首席科學家劉佔德向“穿越千年絲路,探尋中國印記”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人介紹起眉縣獼猴桃,眉宇間是炎熱流汗都掩不住的興奮。在他身后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位於我國獼猴桃種植面積最大最集中的主產地——陝西秦嶺山區的中間地帶,正處眉縣和周至交界地帶。秦巴山下,正是獼猴桃生長的最佳環境。

重歸田間,摸索求學

200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實驗示范站成立,“我就喜歡做接地氣的工作,我特別喜歡這項工作”,久居研究院負責行政工作的劉佔德離開了舒適涼爽的空調辦公室,回到了風吹日晒雨淋的田間地頭,這位純朴踏實的陝北漢憑著一腔熱愛在這片土地上搞起了研究。

獼猴桃本來是生長在秦巴山間是獼猴的食物,早些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劉佔德作為訪問學者赴新西蘭皇家園藝與食品研究院獼猴桃研究中心交流學習。一次學習中他邀請新西蘭研究團隊赴中國指導獼猴桃產業發展,對方以實力差距懸殊拒絕了他的提議。“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我們只是起步晚,肯定能迎頭趕上”,劉佔德說起這次經歷,黝黑的臉上目光堅毅。

近10年,劉佔德帶領專家們致力於果樹種質資源與育種研究工作,主要方向為獼猴桃種質資源評價與新品種選育、獼猴桃品質與健康研究、新技術試驗與推廣等,站裡的試驗田由8.3萬畝穩步快速發展至30萬畝。在獼猴桃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國家948項目2項,省級科研專項3項,主持並成功選育出4個新品種。

產學研結合,帶動區域發展

“試驗田的生長環境均為自然條件,而實驗室獲取到的數據在實際推廣中有很大局限性”,劉佔德解釋說,“在試驗田我們得出數據,新的成果就可以就地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讓示范園的科研成果在農戶的果園落地生根。

要想在當地農戶的果園裡做試驗、搞創新,就必須讓農戶接受他們的科研成果。2012年,陝西省眉縣果業中心來到桃眉縣金渠鎮寧渠村十四組農戶張德福的果園考察,向他介紹產業園“果園生草,水肥一體化”的育園理念。

“果園生草”在高溫環境下可以形成小氣候降溫,避免了土壤暴露水分蒸發形成熱輻射,從而灼傷獼猴桃造成經濟損失。“哪有農民不除草,這不是懶漢嗎?”張德福說道,果園生草的建議起初並不被農戶接受。

劉佔德帶領張德福等鄉土專家到試驗田參觀,讓大家看到“果園生草”的實際成果。長期在鄉間工作的劉佔德深知如何與農民打交道,產業園聯系縣級干部逐漸形成了“1+2+2+n”的模式即一名教授、兩名縣級干部、兩名鄉土專家影響其余眾多農戶輻射帶動眉縣經濟發展。從最初的不信任到接受專家建議,張德福的7畝果園從每年收入從2-3萬元到現在淨收入11萬元,家裡買了車,蓋了小洋樓,張德福還建了一個“獼猴桃種植技術交流群”,積極鼓勵其余農戶的加入,村子裡果農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都有了質的進步和提升。

“看著果農收入增多,我們很有成就感”,十年辛苦,眉縣獼猴桃年產46萬噸,29億產值,平均每畝產值1萬元。短短十年,產業園的獼猴桃銷售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在市場上與新西蘭產品競爭。每年從新西蘭、韓國、日本來產業園參觀學習技術的團隊絡繹不絕。事實証明作為獼猴桃原產地的中國迎頭趕上了新西蘭,今年9月份,產業園就將迎來世界獼猴桃大會。

成熟技術,回饋家鄉

劉佔德教授是地地道道的陝北人,隨著產業園的技術日益成熟,獼猴桃種植逐漸向全國推廣,他把目光瞄准了家鄉經濟發展。2014年,劉佔德在榆林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進行獼猴桃種植試驗。科研人員通過種種創新技術克服了榆林的惡劣氣候條件,發揮當地晝夜溫差大、虫害少、土壤適合獼猴桃生長等優勢,使成為榆林市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的優勢。目前為止,試驗成果可喜,預計將在榆林市米脂縣、橫山縣及綏德等縣發展獼猴桃產業。

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產業園地裡工作,皮膚黝黑的劉佔德說,“晒得黑,我心裡美”。作為試驗站的負責人,劉佔德有一個長遠的設想,“我想把產業園打造成像英國的洛桑試驗站那樣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技示范與推廣為一體的‘百年老站’。”

(西安交通大學 白欣珊)    

(責編:方萌萌(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