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模式” 打通絲路沿線國家農技推廣“最后一公裡”
編者按:7月24日,來自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學生採訪團,赴西安—楊凌—蘭州—敦煌—張掖進行“穿越千年絲路,尋找中國印記”集體採訪活動,探尋千年絲路中的往事,觸摸絲路的傳承和發展,於探尋中學習,於採訪中傳承。本次採訪活動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網聯合主辦。
人民網咸陽7月26日電 2012年以前,陝西眉縣果農張德福每年的收入還不到兩萬元。而這一年,他通過政府了解到了位於眉縣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在西農提供的品種和專家的指導下,現在張德福年均收入已經超過十萬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於2006年在陝西省眉縣橫渠鎮西寨村建立。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首席專家劉佔德介紹,10年間,眉縣獼猴桃種植面積由8萬畝擴大到30萬畝,產值由2億元增加到近30億元,而眉縣已經成為陝西省獼猴桃產業的中心。
眉縣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西農模式”的一個縮影。2004年,為了發揮大學科技和人才優勢,有效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裡”的難題,學校在系統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獲得陝西省政府和財政部專項支持。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推廣處處長王亞平介紹,“西農模式”以推動區域主導產業為目標,在產業中心地帶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永久性實驗示范站。同時組織多學科專家開展全產業鏈學科研究、技術示范、人才培養和信息服務。
迄今為止,學校已經在省內外建立了45個實驗基地,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50萬人次,選育審定良種32個,引進國內外品種986個,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50余項,獲得省級成果獎10項,先后接待了15個國家210名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與國內外60多家科教單位、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系,累計帶動200多萬戶農民致富,累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500多億元。
2016年11月,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12個國家59所大學與科研機構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聯盟成立后,學校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建設了三處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園,將“西農模式”推廣到絲路參與國家。首批示范推廣的有小麥、蘋果、玉米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育種專家張正茂的旱地小麥良種普冰9946、143號小麥已經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和阿斯塔納播種扎根,今年八月份就會迎來第一季收獲。“哈薩克斯坦人民和學者對我們的示范基地評價很高。”張正茂表示,“他們很歡迎我們,期待同我們進行更深入和廣泛的交流。”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推進與絲路沿線各國的合作交流,將自己探索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扎根於絲綢之路,實現沿路國家的互利共贏。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喬文軍表示,學校未來計劃沿絲綢之路建立20個國外示范基地,10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他滿懷期待地說:“學校希望以聯盟為平台,攜手打造一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人才之路,科技之路,友誼之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劉冰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