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00后玩轉公眾號:你讀嗎,你讀得懂嗎?

2017年07月21日08:2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00后玩轉公眾號:你讀嗎,你讀得懂嗎?

小學生能“玩”自媒體,“納尼”?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你以為“小學生”就是“王者榮耀”裡“菜鳥”的代名詞、充錢的“傻白甜”?別再標簽化了,還是摘掉有色眼鏡去看看吧。人家早就開了微信公眾號,寫起了小說,聊上了三國,還創建了“專業”的編輯部,在“圈”內混得更是小有名氣。

他們的世界充滿了天馬行空、腦洞大開,通過文字將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意象混搭在一起,竟然毫無違和感。文字產生的共鳴,反而讓他們在朋友圈內開啟了精神層面的交友之旅。

腦洞大開的靈感來源於生活

“世界天翻地覆,一片黑暗,她渾身酸軟……她不是要死了,而是要醒來見到這個世界了。她努力地睜眼,但沒成功,再動一下四肢,體內的14個電子開始運轉了,一圈一圈,唰唰唰——硅元素將誕生。這感覺,就像剛做完手術,嗓子干裂,想咳嗽又咳不出來……”

小說《那些年》中對於“硅”出生的描寫,其實來源於作者萱萱的一次手術。三年級時,萱萱因肺炎住院,為了將肺中的痰全部吸出,手術動用了全麻。從麻藥中蘇醒過來時的感受,讓她記憶深刻。她想,元素經過裂變獲得新生,也一定跟自己一樣也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

《那些年》是萱萱嘗試寫的第一部化學小說,她將所有的元素都賦予了人的形象和感情,將人與人之間可能發生的友情、愛情故事都搬到了元素身上。萱萱就將自己稱為“鈉”,因為她的學號是11號,跟鈉的原子質子數相同。她還特意在《奇跡暖暖》游戲中為鈉設計了形象——金發活潑陽光的少女,“性格、外貌都是根據化學元素的性質決定的,因為鈉是鹼金屬,比較活躍,而焰色反應為黃色。每個人物的設定都有我自己的理念”。

在萱萱看來,“元素就是群星之子”,元素之間的反應跟學校裡同學之間的關系一樣。跟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會發生不一樣的故事,就像元素之間也都有不同的反應一樣,可以根據他們的反應,寫出他們那個世界的故事。 腦洞大爆炸的萱萱還讓化學元素與金庸裡的江湖女俠進行了一場邂逅,進行人物的一一對比。因為她“開坑”太多,也被同學們尊為“坑王”。

雖然萱萱剛剛讀完小學六年級,但對於化學,她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謎一樣的熱愛。為了做好公眾號“陽光下的NaOH”,她翻看書籍、檢索資料、關注了很多化學公眾號,還特意跟做過公眾號的父親討教制作技巧。

她認為,微信公眾號這種形式,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她的文章。雖然粉絲主要以同學為主,閱讀人數也不是很多,但是能有一個展現自己的小平台,還能在網絡上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萱萱隔壁班的莫惋兮(筆名)更是組隊“開坑”,創建了小編輯部,運營“桐雅”公眾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編莫惋兮介紹,她的團隊有主編、副主編各1人,文編4人,美編3人,目前還在不斷擴充。她們每周都會在群中召開選題會,一般選擇比較貼近生活、有文學情趣的選題。文編們領走自己喜歡的選題,按時交稿,通過討論評選出優質稿件,美編進行深度加工后傳到公眾號平台上。

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公眾號的供稿人也越來越多,很多筆友慕名發來私信,希望加入,團隊成員從本班級擴展到了其他班,甚至其他學校。對於吸納什麼樣的作者,“桐雅”有著自己的原則,“寫作技巧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寫作熱情和時間,一個人對生活有熱情才會有感悟,一篇文章不僅需要文筆,還需要對於作品的思考。”莫惋兮說。

因為成立了編輯部,“桐雅”主創們的交際圈子變廣了,從線上轉到線下的朋友也更多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但大家都想擰成一股向上的力量,互相促進,讓更多的人看到00后並不是標簽化的浮夸、懶惰、矯情”。

“開明”的教育培養孩子興趣

無獨有偶,六年級的吳奇霖也在同學的帶動下做起了個人公眾號,專注於三國歷史的深度研究。文章恰巧被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發現,他們正在商談將作品匯集出書。

吳奇霖跟三國的淵源,得從他4歲觀看《三國演義》動畫片開始追溯,之后便一發不可收,他對那段歷史越來越痴迷。

父親發現吳奇霖的興趣后,也開始有意識地和他討論三國的內容、購買相關書籍。對於吳奇霖來說,讀書是他最快樂最放鬆的時候,他喜歡邊讀書,邊將情節手繪成連環畫,有時候也會憑著想象惡搞一下。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漫畫漸漸不能滿足他對歷史情感的表達,他覺得應該寫點什麼。2016年,他在公眾號上發了第一篇文章《夸父是那麼好的人嗎?》,大膽質疑教科書中的記載。文章獲得了83個閱讀量、9個贊,“沒想到我寫的東西有人認可和關注。”吳奇霖興奮地說。

看到兒子的朋友圈,從事教育的父親嚇了一跳——兒子竟然獨立開了公眾號,而且,已經開始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了。作為兒子的忠實讀者,他驕傲地點擊屏幕右上方的轉發鍵。

“這就是興趣的力量。”在吳爸爸看來,隻要孩子有鑽研的勁頭,堅持下去,無論他以后從事什麼工作,都能獲得成功。為了讓孩子保持對公眾號的熱情,發揮他的創造性,父親還特意去學校找了老師一趟,希望老師“不要因為學習成績的事情批評孩子”。

“隨著吳奇霖讀的書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思考的東西也越來越有深度,我發現自己已經跟不上他的腳步了,隻能通過他公眾號裡的文章去尋找與他的共同話題。”吳爸爸如是說。

萱萱媽媽也悄悄關注了女兒的公眾號,當起了忠實粉絲,時而轉發,時而互動,希望通過女兒寫的文章觸碰她的內心世界。

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非常排斥,把它們看成是影響孩子學習的罪魁禍首。

但萱萱媽媽認為,電子產品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即使你鎖住iPad、手機、電腦,如果孩子自控力不夠的話,他還是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但如果家長相對開明,不把電子產品當作洪水猛獸,孩子就不會感覺這個東西來之不易,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公眾號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能調動起孩子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萱萱媽媽擔心孩子的眼睛,認為時間上還是要有一定控制,可以跟孩子一起安排其他空閑時間,比如建立固定的家庭日、進行戶外娛樂等。“這樣也能讓孩子學會利用空閑時間,鍛煉時間規劃的能力”。

吳爸爸也不贊成家長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這樣孩子就沒有自主安排的余地,而且也會感覺不快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微信公眾號反促孩子成長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需要24小時全面學習才能成績好,這是誤區。”心理學家宮學萍指出,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開始需要自我價值感的支撐,思考“我是誰,我要怎樣活著,我能給這世界帶來什麼”的青春式問題,這會激發他們本身的潛力和創造力,通過個人的方式表達出來,這跟學習是並不沖突的。

宮學萍認為,開設自己的公眾號是個很好的表達形式,可以很好地回答他們這種青春期式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培養孩子的自我管控能力。

管控自己的能力是人格特質的體現。當一個人的人格日漸成熟,管控力也會越來越強,這種能力在所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所以,有能力做好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往往學習好。而那些在學習中自我管控能力不夠、學習能力不足的孩子,才會耗費時間,逃避到虛擬世界。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認為,開設公眾號有益於孩子的學習成長,它是一個青少年認識自我的途徑。在他看來,小學生開公眾號是很正常的事情,公眾號本來就是開放的平台,現如今很多知識分享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的。

“微信公眾號和游戲的模式有點類似。打游戲過關后,可以獲得各種金幣、各種升級,這種反饋對於游戲有重要作用。但游戲會引起家長的詬病、反感甚至造成孩子的沉迷,公眾號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孩子通過閱讀、點贊,引起朋友圈裡的關注,獲得莫大的肯定,是口頭的表揚或其他的途徑不能達到的效果。在潛移默化當中,讓孩子產生一種自豪感、成就感,建立了自信心。”陳武說。

陳武說,微信公眾號作為社交型平台,傳播力很強。文章一旦引起關注,就會對人的很多方面起到放大作用。“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公眾號使他們更加清楚全面地認識自己”。

宮學萍認為,青春期最重要的就是樹立孩子的三觀,而並非只是考試成績單上的數字。公眾號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成就,它可以反促孩子的成長。(除監護人同意外,文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記者 謝宛霏)

(責編:趙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