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南昌大學校長寄語畢業生:胸有格局立天地

2017年07月04日09:4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2017年南昌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南昌大學校長 周創兵

(2017年6月23日)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屬於你們的特別日子,2017屆近12000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即將踏上新的征程,朝著夢想進發。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你們以及你們的家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孜孜培育你們的老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四年前,你們告別父母來到美麗的前湖,開啟了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也是在這一年,我來南昌大學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我和你們是同級生。這四年來,與你們朝夕相處,我收獲了許多溫暖和感動:你們在國際數學建模大賽、挑戰杯競賽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一路過關斬將、屢創佳績,把南昌大學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寫在了國內外的榮譽榜上﹔你們在排球、籃球、網球和跆拳道等各類比賽中,不畏強手、敢打敢拼,充分展現了當代南大學子的精神氣質﹔你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校園環境衛生整治,為“美麗南大、幸福家園”建設積極貢獻力量。你們評選出的校園“十大美食”是這樣的風靡校園﹔你們鏡頭下的南大集錦是那樣的美輪美奐﹔你們精心改編的《南山南》是如此的膾炙人口!我相信,你們早已把對學校深深的愛融入到你們的鏡頭下、歌聲中和血液裡!所有這些美好的回憶我與你們共同珍藏,所有這些過往的點滴都已匯入了這所學校的歷史中,凝聚成了我們共同的寶貴財富。

這四年來,我和你們共同親歷了學校的改革發展。自學校獲批綜合改革試點以來,“立德樹人”、“高水平大學”等從此成為了校園熱詞,學生成才、學者成功、學校成名乃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學校啟動了高層次人才工程,在海內外廣納賢才,一批長江學者、杰青、優青及青年千人脫穎而出,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條件﹔學校先后創建了“綜合實驗班、“際鑾書院”和創新創業學院,開啟了育人模式的新探索,你們當中就有600余名同學接受過多樣化育人模式的培養﹔特別是學校硅基LED項目摘得2015年度全國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實現了幾代南昌大學人孜孜以求的夙願,一舉打破了江西省、地方高校一直沒有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歷史。要說這幾年學校最大的榮譽,莫過於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學校視察,總書記鼓勵學校走創新發展之路,並勉勵廣大學子珍惜韶華,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我想,身為這所大學的主人,見証學校的快速發展、感受總書記的殷切希望,你們一定和我一樣倍感振奮和自豪!

同學們,你們即將離別校園,登上新的人生舞台,也將轉換新的人生角色。離別之際,我以師長的名義,與你們分享一點心得,為你們的前行加油助威。

首先,希望你們天天向上,立志高遠。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對廣大青年深情寄語“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你們或許會問,究竟什麼才叫“做大事”?你們正處在催人奮進、成就夢想的時代,也許你們當中有人可以成為億萬富翁、社會名流,但我想說的是,“大事”、“小事”並不取決於個人財富的多少、社會地位的高低,而在於是否將個人的努力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相聯系。無論你們身在何時,都不要忘記自身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所應擔負的的責任﹔無論你們身處何方,都要將自身奮斗呼應國家需求、時代召喚和人民期盼。

在掀起收視熱潮的《朗讀者》節目上,我們看到了老校長潘際鑾先生和他西南聯大校友們的身影,在談到那段崢嶸歲月時,老人們依然熱血澎湃、激動不已。說起當時讀書的目的,潘老他們給出的答案是:抗日、救國、回家。這三個看似簡單朴素的詞語,卻是當時國家最為迫切需要的力量。在國家與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盡管還只是學生,他們卻以青春之力,發出了《告全國民眾書》,為保家衛國奔走疾呼。幾十年過去了,青蔥少年已是耄耋老人。今天再一次聆聽他們慷慨激昂的朗誦,依然是那樣的震撼人心!他們身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古人雲,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書功。今天我們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夢有多遠,人生就有多遠。當你們收拾行囊時,別忘了把理想一起打包,心中有理想,腳下就有力量。當你們面臨人生的抉擇時、當你們面對生活的平淡與無奈時,它能為你們指引前進的方向。衷心希望你們都能立志做大事,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創造出不負時代的精彩人生!

其次,希望你們天天向下,扎牢根基。

提起竹子,大家都不陌生,但你們有沒有留意過它的生長過程?在竹子生長的頭四年裡,它可能隻生長了幾個厘米,但從第五年開始,它卻以每天幾十厘米的速度瘋長,短短幾個星期的時間,就能長到十幾米高。那是因為,竹子用四年時間,根植於厚厚的土壤中,一旦根牢身穩,便飛速生長。這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隻有深扎腳下的土地,才能獲取成長的養分﹔隻有扎牢根基,才能積蓄成功的力量。

學校有這樣一位前輩,治學他也如竹子般重視根基的牢靠。他就是原江西大學校長、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谷霽光先生。谷老從事的是史學研究,在旁人看來確實有些枯燥乏味,但他憑著一股“坐得住、鑽得進、拿得下”的韌勁,專情於浩繁的史學卷帙中。他嗜書如命,在清華大學讀書、工作的7年時間裡,常常一進書庫,就在書架前席地而坐,讀完一架,再開一架,跟著書架跑。他雖身處鬧市,卻隱身書齋,孜孜不倦、廢寢忘食。谷老幾百萬字的書稿及研究成果,歷經長年累月、寒暑無間,在寂寂斗室裡刻苦鑽研得來的。他自己也曾感嘆:“天道酬勤。我的治學道路不是別的,就是勤奮苦讀的道路。”

有道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再長的路,一步一步走下去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腳步也無法到達。青年時期,正處於人生重要的積累階段。 衷心希望你們腳踏實地,打牢根基,做到瞄准目標不動搖,咬定青山不放鬆!

再者,希望你們天天向陽,自強不息。

同學們,從來就沒有唾手可得的業績,更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每次成功的背后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艱辛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執著追求,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挫折。發展過程中的挫折總是在所難免,隻有自強和拼搏才能通往成功的彼岸。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自強模范時指出:“自強不息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隻要你們自強自信、堅持堅守,就一定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勇敢地迎接各種挑戰,戰勝艱難險阻,實現人生夢想。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2001級化學系校友許明炎的故事。他從小成績非常優異,不料高考發揮失常,沒有錄取到心儀的專業。這一沉重打擊,讓他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迷茫,甚至不止一次地質疑自己的人生。直到大三時他才明白,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鬆。從此以后他發奮努力, 2008年以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醫學博士。源於不斷地挑戰自我,幾年前,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擁有的高薪穩定的工作,選擇了回國創業。創業初期,他克服了設備短缺、樣本不足、資金匱乏等一系列難以想象的困難。如今,他創辦的深圳市海普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新一輪融資之后,正朝著新的更高目標闊步邁進。

同學們,未來的道路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在遭遇挫折時,是怨天尤人、一蹶不振還是志氣不改、氣度不衰?衷心希望你們,面對困難時不忘初心,以爬坡過坎的勇氣、自強不息的銳氣,奮力拼搏,做一個精神的貴族、行動的巨人和永遠打不垮的“小強”!

同學們,美麗的大學生活即將落下帷幕,全新的人生畫卷正徐徐展開!前進路上你們永遠不會獨行,你們的快樂不缺觀眾,你們的故事不缺聽眾,母校,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后盾、溫暖的家!

最后,衷心祝願你們的明天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責編:魏楚雲(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