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研究生畢業致辭

2017年07月01日16:5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踐行實事求是 篤定砥礪前行——校長鐘登華在天津大學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17年研究生畢業典禮,為378名博士生,1930名碩士生授予學位。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全體畢業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向多年來關心、陪伴你們成長的親人、師長和同學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過去的幾年,你們見証了北洋園新校區的建成,見証了120周年校慶的盛況,更見証了學校事業的快速發展。這幾年,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去年學校科技總經費突破了25億元,SCI論文突破了300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突破了1000項﹔學科實力不斷提升,工程學、化學和材料科學3個學科進入ESI千分之一學科領域。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你們的汗水與智慧。在這裡,我由衷地感謝你們,感謝你們為學校事業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去年10月,學校對衛津路校區求是亭按原貌進行重建施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求是亭的重建引起了廣大師生校友的極大關注,在網絡上掀起一股懷念求是亭,追憶校園生活的熱潮。為什麼一座小小的求是亭能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我想,這不僅是因為求是亭承載了三十多屆天大人的記憶,更是因為求是亭上高高懸挂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早已扎根天大人的心中,成為“實事求是”校訓精神的重要載體。

  “實事求是”校訓是學校的風骨、文化的核心,深深地影響著、陶冶著一代代天大人。“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文中說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15年,趙天麟老校長總結學校20年的辦學經驗,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校訓延續至今。實事求是已經內化為天津大學的精神品格,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天大學子求真務實、上下求索,使天大人具有“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的氣魄。

  實事求是,是求真務實、行勝於言的行為准則。張含英老校長的辦公室懸挂著一張簡易的條幅,上面是他自己題寫的“實事求是”。最耐人尋味的是條幅的右上方寫著:懂麼?會麼?敢麼?這就是張含英老校長的“三問”,也是北洋園校區“三問橋”名字的由來。他說:“實事求是的校訓和崇尚苦學實干的校風,一直指導著我一生的學習和工作,這是我終身難忘的。”擔任校長期間,他以實事求是的校訓精神為指引,倡導理論和實踐結合,以“德、才、學、識、量”作為一個人成功所需的條件來鼓勵學生。在治理黃河方面,他提出治河計劃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要有正本清源的主張。為了求得治理黃河的第一手資料,他經常不畏艱險實地察勘,早在40年代就走遍了龍羊峽以下的所有峽谷。1953年,張含英率“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團”開展了歷時85天、行程2000多公裡的實地調研,提出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方針、目標和措施,為以后大規模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同學們,未來無論你們從事何種工作,希望你們以我們的老校長為榜樣,把求真務實、行勝於言作為立身做人、踏實做事的行為准則。

  實事求是,是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今年3月,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以封面文章報道了我校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兩個多月前,我參加了“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加工過程”創新群體現場考察會。會上,我見到了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化工學院的博士生謝澤雄和吳毅同學。當時,我對他們說,在今天的畢業典禮上我要隆重介紹你們。這兩篇高水平論文的發表,充分體現了他們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為了研究酵母菌株的“失活”問題,在長達18個月的時間裡,謝澤雄反復進行實驗,不斷探索求証。吳毅同學也在十號染色體的研究中,不斷重復“合成—替換—驗証”的實驗循環,一次又一次地去替換完整的酵母染色體。在研究過程中,熬夜實驗是家常便飯,最長的一次,為了一個實驗數據他們三天沒有離開實驗室。天道酬勤,經過嚴謹的操作和可靠的分析,他們終於獲得了成功。同學們,在你們當中,有很多同學像謝澤雄和吳毅同學一樣,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努力與探索,產出了高質量的成果,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為科技創新做出了貢獻。希望你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揚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最終你們一定會成功的,一定會成就你們的事業,一定會實現你們的夢想!

  實事求是,是腳踏實地、孜孜不倦的敬業態度。剛剛閉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再次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得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一系列重大項目在沿線各國落地開花。而在很多重大項目的背后,都有天大學子忙碌的身影。他們把能源管道鋪設到了哈薩克斯坦,為國家能源安全撐起一把保護傘,同時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他們參加埃及最大的輸變電項目建設,不僅緩解了當地的供電緊張,也用標杆項目為祖國贏得了聲譽﹔他們參加東南亞發電項目建設,讓世界認可“中國制造”,也讓“中國標准”成為更多國家認可的“國際標准”。在伊拉克、在巴基斯坦、在斯裡蘭卡……他們的足跡遍布美歐亞非拉。他們走出國門,用腳踏實地、孜孜不倦的敬業態度,在異國他鄉修路架橋、建堤筑壩,為當地帶去中國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天大爭了光!同學們,在你們當中也有很多同學選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祖國最需要你們的地方工作,請記住祖國的未來在你們肩上,希望你們用腳踏實地、孜孜不倦的敬業態度,為國家發展貢獻你們的青春,貢獻你們的力量!

  同學們,今天你們就要畢業了,新的求是亭已經在今年海棠季期間落成。新的求是亭更加威嚴、更加恢弘。小小求是亭,濃濃天大情。同學們,希望你們在新的人生征途上,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踐行實事求是,篤定砥礪前行,創造輝煌的未來!

  謝謝大家。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