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校長徐飛致2017屆本科生:耦合

![]() |
親愛的2017屆畢業生,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年的畢業季天氣非常給力,夜裡的雨帶給大家清涼。在成都這個據說是中國唯一一個能看到6000米級雪山的城市裡,大家既可以在雨后天晴的早上看到貢嘎山、幺妹峰的絕美雪峰,也可以在水上圖書館、北區體育場、竢實揚華牆、校友群雕像、犀湖大草坪等交大美景前拍攝各種創意照片,把最美的影像定格在這個梔子花開的夏天。
近日,校園裡的一個場景特別讓我感慨,那就是絡繹不絕的畢業生們穿著學士服,在機車博物園的火車頭前、鐵軌上滿心歡喜地拍攝畢業照片。機車博物園已經成為交大校園的文化地標,機車與鐵軌更是數十萬海內外交大人的精神圖騰。
實際上,西南交大因鐵路而生,因軌道而興,因高鐵而強,121年來始終秉持“灌輸文化尚交通,文軌車書郅大同”的辦學理想。當我們看到高鐵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一起寫入十八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當我們談起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頻頻向世界各國政要親自推銷中國高鐵,當我們聽到中國高鐵成為網上盛傳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首,成為外國人羨慕的中國生活方式時,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師、同學以及海內外廣大的交大人,都會在心裡翻騰起濃濃的自豪之情。
西南交大為中國高鐵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基礎理論創建方面尤為突出。仔細分析這些理論成果可以發現,沈志雲院士建立的“沈氏理論”解決了車輪與軌道的蠕滑耦合問題﹔翟婉明院士和孫翔教授創立的“翟-孫模型”解決了列車與線路的耦合問題﹔學校科研團隊提出的高速列車大系統耦合動力學理論,則解決了輪軌、流固、弓網、機電等鐵路大系統耦合問題。可以說,耦合問題是軌道交通理論體系的關鍵。
耦合是什麼?耦合原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路元件或電網絡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並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概言之,耦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相互依賴於對方的一個量度。耦合關系則是某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今天,我給諸位談談人生最重要的三對耦合關系:人與人、人與物和人與己。
一、人與人
北島有一首詩,叫《生活》,全詩隻有一個字“網”。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網上的一個結,誰也不能擺脫這張網而孤立存在,恰如馬克思所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諸位畢業后從學校這張小網進入社會這張大網,自然會與同事、客戶、上級和各種利益相關者打交道,也要和親人、朋友等共處或生活在一起,如何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南北朝禪僧達摩曾言,人與人相處有四種境界: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把自己當自己。大家可以體會其中的妙趣和真諦。
把自己當別人,此為“無我”。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長此以往,身邊斷無朋友。進言之,無我實則無欲,無欲則剛。隻有舍棄了私己之念,不做無妄的逐求,不被過高的欲望綁架,才有長久快樂。在此,送給諸位一個終生受用的小訣竅,講話時盡量多用“我們”,少用、慎用“我”。
把別人當自己,此為“慈悲”。越不計回報地幫助他人,就越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支持,從而利他也利己。同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都有悲憫心、惻隱心、同情心,社會就有了最大的道德公約數。
把別人當別人,這是“智慧”。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講究原則、界限和分寸。特別是在今天這個“自”時代,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有尊嚴,每個人都希望張揚自己的個性,因此,要慣於並善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和異質性,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也是庄嚴自己。
把自己當自己,即是“自在”。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學會自我肯定,學會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學會自覺自願、自然自如地工作,學會詩意地安排和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懂得不苛求於人,也不苛求於己,尤其要明了舍得、放下。
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諸位當時常體悟達摩箴言。實際上,“人”字本身就給我們深刻啟迪:一撇一捺,彎腰謙遜,懂得尊重,又相互支撐,倚而立“人”,這個“人”便有了和諧之美。進一步,如果把“兩個人”的關系置於社會關系體系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便構成“眾”字,這便構成了和諧社會的人際關系。
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深諳關系學,他們信奉套路和潛規則,熱衷於拜碼頭、進圈子,搞小山頭、小團伙、小派別,甚至搞利益輸送、錢權交易。殊不知,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最終落得“樹倒猢猻散”的結局,還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和黨的政治規矩。
諸位萬不可學這些人。我的座右銘是崇尚“兩個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人際關系的簡單。我願以這兩個簡單與諸位共勉,希望諸位“親、清”的人際關系簡單和諧。步入社會后你們要牢記真誠質朴、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使自己快樂,也帶給別人快樂。
二、人與物
簡單、簡約的物質生活,不是簡陋的苦行僧生活,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諸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要努力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雖不追求著名牌裝,用最新iphone,駕時尚豪車,但基本的物質保障必不可少。實現“兩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是讓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各位不但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要用你們所學知識、智慧以及在學術專業上的成就,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讓人類生存條件得以改善,進而使更多人在更高層次上過上好日子。
另一方面,從使用角度看,物質總是稀缺的,即便不是絕對稀缺也是相對稀缺,這也是為什麼要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原因。因此,諸位要物盡其用,切忌鋪張浪費,並用你們的專業和專長,盡量提升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其效用最大化。同時,作為“萬物尺度”的人,還要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和優越感,善待其它生命、生物、植物、動物和礦物,善待天下蒼生,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作為與“物”相對應的人,有精神世界、價值空間和信仰信念,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要求。人要有精神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物質的奴隸。人要有價值判斷,能明辨公私、義利、是非、正邪、苦樂。
人的價值不是有錢而是值錢﹔不是擁有而是創造﹔不是獲得而是付出﹔不是享受而是奉獻。人的價值甚至不是成功成就,而是成長成才。人的價值更不是聰明而是善良,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偉大的人生隻與選擇有關,和天賦貧富無關”,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索斯如是說。
人類最充沛的幸福感來自精神狀態,而統攝精神的最高力量是信仰。因此,人還要有堅定的信仰信念,要有“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情懷。我們可以從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中,深切體會信仰的感召和信念的力量。實際上,理想信念極其重要,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極其重要。一切迷惘遲疑的困頓,一切及時行樂的念想,一切貪圖私利的動機,一切無所作為的庸懶散浮拖,都與理想信念缺失和自我放逐有關。
當一個人沒有信仰理想時,唯一的驅動就是利益,於是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出場了。他們把利益當作唯一價值,把信仰、理想、道德當成交易籌碼,世故老到,懂得配合,長袖善舞,左右逢源,貌似社會寵兒。然而,我卻非常願意和諸位一起,在今天這個隆重的時刻,重溫我們老學長老校長茅以升的一段話: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
衷心希望諸位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要成為“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精進的奮斗主義者”。
三、人與己
在人與人、人與物和人與己三對耦合關系中,最難把握的是人與己。常言道,知人知面難知心,說的是了解他人很難,其實對自我的認知才是最難。於是,才有了那句鐫刻在希臘古城特爾斐阿波羅神殿上響徹人類數千年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首先,人要客觀認識自己,不卑不亢。一是不妄自尊大。剛入社會就恃才自傲、目空一切,不知道放下身段、虛心請教、低調做人,常常會被現實給一個狠狠的“下馬威”。諸位要懂得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的深意,在你們的人生辭典中,應有謙卑、虔誠、敬畏、感恩等詞匯。二是不妄自菲薄。老子曰: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諸位在同事面前、領導面前和任務面前,切忌自我貶低、自我逃避,要自強自信、自我激勵。
從建國初的“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到現在年輕人時常自嘲的“搬磚屌絲”,經歷60年的變遷,雖然青年人的表達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但肩負在青年一代身上的使命一點都不曾減少。你們要信奉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朽傳奇,去做生活的強者,做新知識的建構者,做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共同創造一個扎克伯格所倡議的“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其次,學會與自我相處。在今天這個變化大、節奏快、競爭烈、壓力高的職場,壓力需要釋放,情感需要宣泄,精神需要寄托,靈魂需要安頓,如何妥帖地處理好這些需要﹔如何接受自己的先天不足和現實約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堪﹔如何在跌倒中堅強,在懷疑中信仰﹔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讓自己身心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期望值……
如此等等的“如何”都需要修為、歷練和體悟,當然也需要時間。不要急,不要太在意結果,保有一顆“去患得患失”的平常心,學會享受奮斗成長的過程,在過程中力爭成為陽光、豁達、堅韌、快樂的人。
千言萬語、時短情長。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與囑托,權當是畢業前的最后一課。
最后,我謹代表學校,特別地代表王書記,向圓滿完成學業並獲得學士學位的5365名犀浦校區的同學,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精心培養你們的老師,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支持關心你們的親友,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祝大家畢業快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