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告別“鐵飯碗”下海開公司 創業是我要的人生

本報記者 曹玲娟
2017年06月22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蔣公寶告別“鐵飯碗”,下海開公司 創業就是我要的人生

剛畢業不久的蔣公寶從工作單位辭職加入創業大軍時,身上所有資產,是准丈母娘支援的4萬塊錢。

“3萬塊必須當注冊資本存銀行,啟動資金就是1萬塊。”那年是2013年,他25歲。

大周末的,蔣公寶照舊在辦公室加班。

辦公室相當凌亂,堆滿各種校園活動相關的物料,易拉寶、筆記本、旗幟,甚至還有舞台道具……

“其實,我開的這家公司,挺老土的,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承接企業在校園內的各種文化推廣活動。”蔣公寶說。

蔣公寶是個實誠人,有什麼說什麼,看不出名片上所標的上海朧愛校園傳媒創始人的派頭。

“我是來自山東沂蒙山區的孩子,父母當初對我放棄事業單位編制這事很生氣,堅決反對我創業。”蔣公寶介紹,不過,就是這家並不那麼高大上的公司,一直在默默掙錢,挺實惠的,公司第一年營業額200多萬元,到去年已做到了4200多萬元營業額,盈利也一直在增加。“養活我們團隊116人沒有問題。我們團隊99%都是這兩三年畢業的90后大學生,每個月工資發80多萬元。”

聊起創業的動機,蔣公寶實話實說:“我當時接觸了很多創業培訓項目,特別有創業的沖動,一直在想,我想要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我就覺得,走創業這條路才有前途。”

在校園裡,蔣公寶一度是知名人物,曾擔任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會主席,也曾組建小有名氣的志高公益社團。利用自己長期從事公益活動的組織經驗,以及自己對校園的熟悉程度,蔣公寶注冊了“朧愛”,從幾十塊一張的海報設計印刷做起,然后慢慢開始承接各種企業的校園活動落地。

“那些企業要進校園辦推廣活動,都是要找廣告公司的,一層層轉包下來就到了我們。最開始,我們接的都是七八手單,利潤真的很薄。”蔣公寶感慨,“我真的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受益者。沒有鼓勵創業的大背景,我的創業隻有更艱難。”

蔣公寶說,自己創業前,已算是盡可能了解了很多創業知識,結果真開了公司,發現自己還很嫩,“那些稅收、財務知識,都不明白。”於是,他參加了政府部門組織的創業訓練營,重新再學一遍創業相關的基礎知識,“收獲真的太大了,幾乎是手把手地教。還認識了創業導師,有不明白的可以向老師們請教。”

沒有場地辦公,導師指點,找到了創業基地裡的優惠辦公場所﹔沒有辦法開發票,導師指點,重新注冊了一般納稅人公司……最頭痛的是資金問題。“真的很焦慮啊,我們一點外部資源都沒有,大家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家裡也都沒有什麼錢可以支持的。看著業務一單單來,就是沒有辦法把公司做大,找不到出路的感覺。”蔣公寶回憶創業之初的痛苦。

還是獲益於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蔣公寶申請了政府資金支持,交上了詳細材料,在公司最艱難的2014年,獲得了政府創業資金提供的30萬元無息貸款,三年還清。“真的是雪中送炭,每個月還8000元,還是無息貸款。沒有這筆資金,公司根本撐不到后面的種子輪融資。”蔣公寶說。

在業務上,朧愛有自己的優勢。“在校園裡辦推廣活動,我們做得很好,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最知道同學要什麼。而且我們很拼。”蔣公寶經常一個月跑40多趟學校,硬生生從最開始的七八手業務單做起,做到今天,中國電信、可口可樂、阿裡巴巴等都成了公司的客戶,業務擴展全國,現在隻有西藏和青海還沒有去做過校園活動。“我們自己都不敢想象,我們每年營業額都是在成倍遞增。我們今年可以做到1個億的營業額。”蔣公寶說。

就這樣,品牌校園推廣,一個低端、人力密集型,甚至都稱不上一個行業的領域,成就了一個90后創業團隊。

最有成就感,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刻,還數寒暑假,公司100多號人都從天南海北回來在辦公室裡待著,“看著黑壓壓一片腦袋,真的感覺壓力很大。”不過,蔣公寶始終跟自己的創業導師,在上海市就業促進中心工作的柳涅倞保持著密切聯系,“跟導師聊,找安慰。導師見証了很多創業公司的起起落落,在很多方面都能給我很多的指導。”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2日 15 版)

(責編:方萌萌(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