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學期間創業“踩坑”好過畢業后“栽跟頭”

朱娟娟
2017年06月20日07: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學期間創業“踩坑”好過畢業后“栽跟頭”

  “創業教育必須加強實踐體驗!別怕‘踩坑’,現在‘踩坑’,總好過畢業后‘栽跟頭’!”6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內,身著標志性紅衣的“創業紅娘”——該校Dian團隊創始人劉玉教授,在廣發証券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上呼吁。

  當天,由KAB全國推廣辦公室、廣發証券社會公益基金會主辦的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走進華中科技大學,活動得到華中科技大學、廣發証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青年報社支持。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翁翔,廣發証券紀委書記、廣發証券社會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程懷遠,共青團華中科技大學委員會書記王小月等參加活動。創新創業專家、投資人、創業新銳與來自武漢各高校的200余名大學生,就“互聯網+微創業”展開深入交流。

  對於大學生創業,劉玉信奉“干中學”模式。這位自稱“工科老太”的電信專業老師,“不愛打誑語”,在許多個場合,她習慣於用數字說話:15年來,從Dian團隊裡走出50多家創業公司,其中13家公司“身家”已過億元。

  15年時間,Dian團隊做了至少300個真實項目。什麼是真實項目?團隊成員與企業簽訂正式合同,項目全來自企業的真實需求,劉玉形容這些合同“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有的項目,延期一天就要面臨罰款一萬元。

  這種情況下,他們仍主動要求企業分期付款,立項評審、輸入評審、輸出評審、結題評審,還有產品測試,最后才能拿尾款,5年內還要管售后服務。“現在回想起來,這300個項目,就相當於300次創業,都是這麼干過來的。”劉玉說。

  接了項目,就要真抓實干。一次,團隊接了個激光打標機核心控制項目,隻能在戶外搭簡易棚做整機測試。每天早上,團隊成員到場后要先燒熱水把棚頂積雪澆化,以免把棚子壓垮。歷盡艱辛,好不容易完成實驗,帶電腦去鋼廠交貨驗收,誰知不一會兒,電腦竟然“掉鏈子”死機了,原來,現場粉塵太多,把電腦燒壞了,需要防塵計算機……

  “這樣的教訓,難道不是我們創業者應該預估、預防的?這種教訓,才是終身難忘的。”劉玉說,Dian團隊的500多名隊員,都是在這樣真實的項目中踩了無數坑走出來的,“沒有踩過那麼多坑,怎麼可能一次創業成功?創業教育必須加強實踐體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休學創業者、武漢市追憶那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衍博,也有過“踩坑”的經歷。

  大一時,黃衍博與幾個同學創辦了某商圈促銷管理平台,可以看到方圓十公裡內所有打折優惠的品牌店。但最終,因缺乏足夠的地推能力,這件事中途夭折。這次“踩坑”,他總結出,“年輕人一定不要碰自己接觸不到或很不擅長的事情,以己之短去克他之長”。

  武漢研途有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恆接過話說,大學生創業避免“踩坑”,一定要尋找好“痛點”,“必須是你比較熟悉、能夠掌控的。找好之后,搭建團隊,開發產品,進行運營,動作要快”。

  縱橫資本投資公司股東合伙人熊浩擁有豐富的企業中高層管理經驗,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模式、資本運作等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為幫助創業大學生避免“踩坑”,他提出,股權設計與法人治理結構是創業者面臨的最初問題,“創業必須把股權設計好”。

  同時,創業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熊浩建議,創業主要基於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首先要認清自己,知識技能是表象,價值觀、個性人格、內驅力等也很重要”。

  “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是大學生微創業行動的一部分。

  通過活動尋找好的微創業項目,給予大學生創業者以扶持和指導,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創業行動,300多所高校KAB創業俱樂部紛紛響應。統計顯示,2015年、2016年兩屆大學生微創業活動,吸引800多所高校、上萬名大學生創業者報名。活動共征集到2500多個微創業項目,最終評選出100個優秀微創業項目,創業扶持資金共計150萬元整。

  活動舉辦方還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20所知名高校,舉辦18場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及兩場成果發布會,嘉賓演講共100多人次,活動共聘請66名微創業導師與大學生面對面交流。舉辦微創業俱樂部沙龍,為40個微創業項目對接風投。

  今年,活動將在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舉辦6場“廣發証券大學生微創業大講堂”,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舉辦“微創業俱樂部沙龍”,攜手百所高校舉辦微創業校內賽等。

  作為這次活動主辦方代表,程懷遠在活動上說,廣發証券希望幫扶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為他們直接對接天使、風投資本提供平台,並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為創業青年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搭建資產與資金高效對接的橋梁。

  翁翔表示,將繼續發揮中國青年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加大對大學生創業典型報道,為推進創新創業政策繼續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同時,加強推進KAB創業教育與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繼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專業的扶持與服務。

(責編:林露、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