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怎樣成為“難忘一課”?

進入6月,各地高校迎來“畢業季”。一些高校舉辦的畢業典禮可謂花樣迭出,比如上海8所高校聯合搞了一場過山車畢業典禮——60名畢業生勇敢挑戰60米垂直跌落過山車“絕頂雄風”﹔雲南某學院畢業典禮上,該院院長在給畢業生代表頒發畢業証時,配合學生各種“花式合影”。充滿花樣的畢業典禮受到學生追捧的同時,也引來“華而不實”“流於形式”等質疑聲。那麼,畢業典禮怎麼辦更有意義、更讓人難忘?
畢業典禮的主角是學生
畢業典禮是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節點,它必然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儀式感。但不少大學的畢業典禮在儀式感、庄重感強的另一面,卻又往往落入了俗套、形式化的窠臼。
畢業典禮,顧名思義是對畢業生們的“加冕”,按理說,主角就應是畢業生。無論是從這個年紀學生的性格特征,還是從紀念意義的角度,隻要不違背基本的道德規則,多一些創新的做法乃至笑聲,不拘泥於程式化的套路,理當是可以被接受的。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的演講中主動與時代接軌,不乏“潮人潮語”和“經典語錄”,就不僅僅是話語風格上的突破,而更指向一種接地氣的、開放性的畢業典禮文化。
但僅有這些,還不夠。國外一些著名學府的畢業典禮,其“神聖感”的營造,卻不是通過程式化的操作來實現的。比如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典禮,往往在開放式的大草坪舉行,邀請學生家長觀禮,現場還有樂隊助興,學校也會請來著名校友演講,給予畢業生們祝福,校友與畢業生們也可以自由交流,整個過程隆重但又不失輕鬆、隨和。同時畢業典禮還向全社會進行電視直播,關注度頗高,成為學校與社會互動的一種重要方式。
相對來說,國內一些畢業典禮顯得活力不足。一些大學的畢業典禮,重頭戲就是大學校長的演講,冗長又無趣,說到底並沒有學生們多少事,他們只是被動參與。所以,一個不失庄重而又輕鬆歡快的畢業典禮,除了校長們會講“潮人潮語”,能配合學生們的“花式合影”,更重要的是能夠尊重學生們自己的意見,多讓他們參與畢業典禮的策劃。比如在一些固定的程序之外,每一屆畢業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增加一些新環節,真正讓畢業典禮成為一件令人期待的愉悅之事,而不只是各方的例行公事。
畢業典禮實質上是大學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與延伸,其在根本上還是植根於整個大學教育與管理的生態之中。一所大學平時有著怎樣的教育管理理念,一般也相應就會有怎樣風格的畢業典禮。如果平時的學生管理與校園文化,總是嚴肅有余而活力、開放不足,便很難想象畢業典禮能夠真正擺脫刻板面孔,變得輕鬆歡快。
營養比形式更重要
1932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他提醒畢業生們走進社會后要防止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欲望,防止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他還勉勵畢業生們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
80多年前,胡適在北大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的提醒仍有現實意義,“功不唐捐”則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座右銘。
畢業典禮應該如何辦?這些年來高校也想了很多辦法,以讓畢業典禮的形式更加豐富,更貼近95后一代畢業生的個性特征,更令人難忘。
畢業典禮是畢業生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的一個關鍵節點,不管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其目的是要能讓畢業生在庄重的儀式感中感受對真理的敬畏和求知的榮耀,並以一種庄重的心情來與過去告別,迎接下一個開始。
眾所周知,美國高校非常重視畢業典禮的儀式感,入場式、主旨演講以及學位授予儀式都非常隆重。學校還會邀請畢業生家長參加典禮,家長們從各地趕到學校,一些留學生的家長甚至不遠萬裡而來,就是為了分享孩子的喜悅,見証學位授予這一光榮時刻。畢業生則得以在張揚著親情和自豪感的儀式中開啟人生新階段。
畢業典禮不僅要有儀式感,還應該是一堂重要的勵志教育課。老師、優秀校友、畢業生的主旨演講,不僅是說給即將畢業遠行的學生聽的,也是說給所有關注大學的人聽的。雖然是勵志教育,但不應當是灌雞湯,需要的不是可以用於所有場合的人生哲理,而是對大學精神和人生使命的重申。至於內容長一點或短一點,語言是不是幽默風趣、是否緊跟潮流也不是最重要的。近年來,有些大學校長的畢業致辭語言時髦,頗受歡迎,但是一些潮言潮語,喧囂之后便如過眼雲煙,在人們的心中留不下什麼痕跡,倒是諸如“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之類的朴素囑咐更能讓人記憶恆久。
前不久,扎克伯格受邀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作了主題為“人類如何通過重大項目、均等的機會,以及建立本地和全球性社區改善生活”的演講,扎克伯格分享了對於未來世界的看法,鼓勵畢業生去創造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讓每個人都有追求目的的自由。20多分鐘的演講結束后,冒雨觀看的畢業生和家長們起身鼓掌。這樣的畢業致辭無疑是有營養的,它能夠讓人燃起對未來、對社會的使命感,感受到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生責任,成為畢業生們受益終身的精神養料,支撐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勉力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