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延攬大學者 更應扶植小人物(憑欄處)

董洪亮
2017年05月25日05: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許多大學重視引進著名學者,而相對輕視培養青年教師,這種隻顧“摘果”卻不願“栽樹”的做法,不利於營造良好的學風。大學者是由小人物成長起來,既要延攬大學者,更要扶植小人物,功成不必在我,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的管理者應該有此胸襟。學術群星燦爛,固然可喜,新星持續涌現,更讓人心安。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挖人”之風盛行,甚至有的高校開出年薪百萬的價碼,還有科研、住房等其他優厚條件,以吸引其他院校及科研單位的院士、長江學者等拔尖人才﹔還有大學的某一專業方向的科研團隊被整體“挖”走的。有人稱之為新一輪的“挖人大戰”和“雙一流”的“速成法”,以至於教育部負責人動情地呼吁,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要“手下留情”。

  高校“挖人”現象原因何在?一方面是“挖人”的學校經濟條件好,不差錢,被“挖”的學校相對處在比較落后的地區,教師的待遇整體上偏低﹔另一方面是提升高校排名、學科評估、課題申報、經費劃撥以及爭取進入“雙一流”行列的需要﹔還有部分著名學者自身的一些原因。

  怎麼看待這一現象?應該說,正常的人才流動無可厚非,隨著社會的進步,學人們不可能一輩子都服務於一個單位,人往高處走也合乎情理。問題是,有些強勢高校“挖人”無底線,甚至搞惡性競爭。比如:為了吸引人才,甲學校開出較高的價碼,乙高校開出更高的價碼以求勝出,也不顧及人才與原來服務的高校之間的約定。另外,有的著名學者同時跟好幾個學校談判,哪個學校給的價錢高就去哪兒。

  那麼,面對這種現象,該怎麼辦?

  從國家層面看,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刻不容緩﹔既要完善以高層次人才數量為依據的評價機制,降低東部高校搶人才的意願﹔還要在政策、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中西部高校更多支持,幫助其穩住人才、吸引人才。這樣才能平衡好人才自由流動與高等教育生態健康的關系。對那些位於比較發達地區的高校,應該有相關的約束性政策。武漢一所著名大學的校長向筆者呼吁,對發達地區高校應該給予適當的限制,不能任其隨性開價碼、“挖”人才。

  處於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應盡可能地為著名學者提供科研條件、提高待遇以及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同時,也要加強相應的管理措施。

  一些“挖人”的強勢高校負責人認為,“很多學術‘大牛’一來,這個學科就起來了。”這種立竿見影意識的功利性太強,缺乏應有的胸襟、格局和開闊氣象。

  “扶植小人物,延攬大學者”,這是新中國第一家高校文科學報《文史哲》的辦刊追求,當年負責該雜志的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崗就規定,《文史哲》要扶植新人,每期盡可能推出一個新作者。一大批后來成名的學者,在該雜志發表了其處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老一輩革命家、學問家華崗的辦刊思路,對於當下大學的教師隊伍建設,也富有啟發意義,就是不能隻顧延攬大學者,更要扶植小人物。

  沒有天生的大學者,大學者也是由小人物成長起來的。對於著名學者,切忌隻仰視,也要辯証看。如果說功利性也有合理的成分,就是應該追求中長期的功利效果,強勢高校的負責人該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氣度。當下,盡力扶植小人物、培養青年教師的高校,愈發顯得可貴。

  扶植小人物,不只是關乎教師隊伍建設,還影響校風、學風。高校在引導青年教師尊重大師名家的同時,更應該讓他們燃起心中的希望之火,感到有出路有前途,在學校樹立向上的風氣。當然,青年教師不能被動等待扶植,自己主動作為才能引人注目。

  對於高校而言,學術群星璀璨,固然可喜,學術新星持續涌現,更加讓人欣慰。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5日 18 版)

(責編:崔東、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