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寧夏教育扶貧使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本事——

貧困娃心靈很“富有”(教育眼)

本報記者 朱 磊
2017年05月25日05: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日前,記者隨教育部媒體採訪團從寧夏銀川出發,圍繞教育扶貧進行了調研。令人欣喜的變化正在出現,在寧夏南部山區,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與全區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縮小……

  吃飽飯、吃好飯,讓農村娃體質明顯改善

  一份燴牛肉、一份土豆絲。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小學三年級的張進玉吃得很香,“學校不僅有免費午餐,早上還有雞蛋!”張進玉告訴記者,原來父母一忙起來,自己就隻有饃饃、咸菜吃。

  食堂牆上挂著每周食譜,定期更換﹔工作人員一身白衣,戴著口罩,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孩子在這裡吃飯,誰不放心呢?”原州區教育局營養辦主任楊永強介紹:“甘溝小學最早參與試點營養早餐工程后,又試點了免費午餐工程和營養改善計劃。”

  2016年,寧夏營養改善計劃試點范圍為西海固地區的11個縣(區),其中國家試點縣7個、地方試點縣4個。營養改善計劃的標准為每生每天5.6元,其中早餐0.6元、午餐5元,比國家規定標准還高出1.6元。目前,受益學生逾25.6萬人,其中國家試點補助資金惠及16萬人,地方試點補助資金惠及9.6萬人。“吃上了營養餐,11個縣(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每人每年能減輕家庭負擔1120元。家長從灶台上解放出來,也能有更多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和務工。”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書記房全忠介紹。

  令人欣喜的是,營養改善計劃有效地改善了農村孩子體質。今年2月,由自治區衛計委編寫的《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人群健康狀況報告》出爐,對7個國家試點縣、16萬名中小學生進行的營養健康監測顯示: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4年分別增加0.72厘米和0.81厘米,平均體重比2014年分別增加0.53公斤和0.33公斤,男女生貧血患病率較2014年分別下降了1.42%和2.84%。

  能上學、上好學,不讓一名孩子因貧輟學

  高考將近,位於銀川市金鳳區的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剛吃過晚飯的白雪花捧著一本政治習題集,把做錯的題又溫習了一遍。

  白雪花來自固原西吉縣,家中父母務農,經濟上十分困難。但在六盤山高級中學,白雪花不僅不需要掏任何學雜費、住宿費,每年還有1000元的生活補助。在這所學校,還有很多像白雪花一樣的孩子。

  建於2003年的六盤山高級中學,是一所面向寧南山區招生的全日制、寄宿制重點示范高中。“建校14年來,我們在寧夏南部山區九縣區和川區移民吊庄共招收初中畢業生22100名,已經為南部山區1萬余戶農民家庭培養出了大學生!”六盤山高級中學校長金存鈺說。

  近年來,寧夏貧困地區的教育硬件不斷強化,2016年,貧困地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67.41%,較上年提高了8.9個百分點﹔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投入資金13.5億元,覆蓋中小學635所﹔實施農村中小學體育運動場改造項目,投入資金4295萬元,改造田徑運動場30個﹔為85所農村學校(含教學點)配備數字資源教學設備,306所農村學校接入寬帶網絡,實現了全區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

  2014年6月,六盤山高級中學與海原縣政府簽訂協議,探索出了一種幫扶共建的有效管理模式。自治區教育廳還按照普通高中“1+1”、職業學校“2+1”的模式,為貧困地區每所薄弱高中安排了一所自治區一級示范高中、每所中職學校安排了一所高職學院和國家示范中職學校,以開展結對幫扶,提高貧困地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技術、長本事,讓“兩后生”有前途

  溫棚裡,各種菌類散發出誘人的清香﹔廠房裡,學生們正在認真地操作機器人﹔倉庫裡,貨物分類擺放競賽正熱火朝天……

  近年來,寧夏啟動建設了“中國(寧夏)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通過實訓提升學生水平,無縫對接企業需求。目前,已有能源化工、設施農業、枸杞保鮮與加工等9個專業實訓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另有兩個正在建設中。11個實訓中心建成后,將覆蓋寧夏、輻射西部、服務全國,提供11個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培訓和技能鑒定。

  “兩后生(初、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如何成才?近年來,寧夏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讓學生“進得來、有學上、上得起、學得好、能就業、用得上”,將“兩后生”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在寧夏,還靠調整布局、整合資源建了10所高職學院,其中3所建成國家級骨干師范高職學院。全區20所公辦中等職業學校中,有13所進入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行列。

  在固原市隆德縣職業中學,18歲的楊鵬飛正在老師指導下操作小型搬運車。大風卷起的沙塵瞇得人眼睛都睜不開,可楊鵬飛一絲不苟,他直到將貨物卸下、車子歸位,才跳下車子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我就是本縣聯財村人,家裡條件不好,沒法供我和弟弟一起讀書。我上職校除了能免去每年2000多元的學費,還能有近3000元的各類補助。將來,我希望能自己創業,支持弟弟上大學。”楊鵬飛說。

  自2013年以來,寧夏在西部率先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全免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區學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生活補助﹔2016年開始,固原市轄區學生實施“三免一補”:免學費、免住宿費、書本費並增加生活補助500元﹔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擴大到山區九縣和其他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007年以來,寧夏23萬人次中職學生享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3.5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得到“雨露計劃”每人每年1500元的補助,近1萬名學生接受了社會資助……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郭虎介紹:“經過實踐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寧夏教育精准扶貧‘3318’模式:構建了3個體系,即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程資助體系、貧困地區薄弱學校結對幫扶體系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對一師生關愛體系﹔建立了3套工作機制,即領導干部定點聯系機制、職業教育助推精准脫貧機制和教育扶貧成效考核評估機制。此外,我們還通過實施10個專項行動,致力於實現普及水平全面提升、薄弱學校全部達標、困難學生全程資助、均衡發展全數實現、貧困地區教師全員培訓等8個目標。”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5日 18 版)

 

(責編:崔東、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