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人文清華”講壇:

讓人文思想浸潤大學校園 影響社會(深觀察)

趙婀娜 張小琴
2017年05月25日05: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如今,在清華大學,一個主題講壇深受歡迎。從2016年1月10日開啟首場演講至今,已有9位人文大家走上講壇,現場聆聽者逾萬人次,相關圖文、視頻的點擊量近5000萬。在廣大學子的心目中,這個論壇是與大師進行人文思想對話的最好的空間。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來,借由這樣的講壇,要讓人文之光穿透校園、影響社會。

  這個論壇,就是“人文清華”講壇。

  熟悉清華的人都知道,在清華大禮堂有一塊“人文日新”的牌匾,已懸挂近百年,它是清華大學人文傳統的標志。上世紀20年代,清華的17個系中有10個是人文社科類,一代大家奠定了清華的人文基礎。近二三十年,清華的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藝術學科迅速發展,延續清華學統並卓有建樹。進入新百年,清華大學如何打造人文新格局?在“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發展目標下,“人文清華”講壇開啟。而從這個講壇中,我們依稀可見百年前,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同方部作題為《君子》的演講,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子的風採,也依稀可見近70年前,梁思成先生“半個人的時代”之演講的盛況。

  於一年前開啟的“人文清華”講壇,新清華的人文大家們走上講台,從不同角度呈現清華的新人文思想,也在向前輩致敬。

  首講嘉賓、文學家格非暢談了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哲學家陳來闡釋傳統的當代價值,倡導當代中國人守望中華文化傳統﹔歷史學家彭林闡釋禮義之道與禮樂人生﹔思想史家汪暉反思人文學科在當代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社會學家李強指出中國社會的“倒丁字形”結構,是很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並通過科學測算,判斷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具備橄欖型社會的雛形﹔倫理學家萬俊人提出要用制度的完善使正義不再脆弱﹔清華校友郝景芳在小說《北京折疊》獲得“科幻成就獎”雨果獎之后,回到校園,對話格非、李強,關注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社會進步﹔國際關系專家閻學通對未來的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進行展望﹔中國國情研究的領軍人物胡鞍鋼以翔實的數據作為基礎,判斷中國2050的發展趨勢……

  演講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圖文與視頻直播,一年多的時間,“人文清華”講壇以人文精神涵養學生,以人文思想影響社會。

  在邱勇的心中,始終在思考這樣一個命題:大學不只是傳授技能的地方,大學首先是培養人的地方。在人的養成中,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的養成至關重要。這一代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而打造“人文清華”講壇,正是清華大學在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探索。

  “人文清華”講壇和圍繞講壇開設的“人文清華”課程,向全校學生開放,成為清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來到講壇的演講者,都是優秀的學者,同時也是有著深厚學養和情懷的思想者,講壇在演講之外,輔以對學者的深度訪問,他們的人生經歷、學術經歷,以及獨特思考和發現,都帶給學生深刻的啟迪。

  一年多時間,“人文清華”講壇這門特殊的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同學的喜愛,在這裡,學生們從不同學科視角提出問題,與著名學者切磋交流。學生們學習清華新人文思想,接受清華精神的熏陶。學生們感受學者為學為人的精神,培養獨立思考、關懷社會的情懷。

  大學的精神品格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在清華人看來,大學負有知識傳播與文化傳承之功能,應具備獨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創造精神。今日之清華需擔負起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使命,通過自身的人文建設,參與到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偉大進程中。

  陳寅恪先生1929年在為王國維所作紀念碑銘中寫下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近百年過去,這十個字已經成為清華血脈的一部分,而“人文清華”講壇正秉承了這樣的傳統。格非在“人文清華”講壇的演講,表達了他對時空關系失衡的痛切感受,呼吁人們重返時間的河流,去感知時間,追尋意義﹔汪暉重回人文學科的原點,思考“人”是什麼,思考人文學科如何面對挑戰,承擔認識和把握“人”的使命。

  如今,“人文清華”講壇已成為一個人文思想持續發聲的公共空間,將大學的圍牆打開,讓優秀學者的思想和精神直接影響公眾,影響社會。

  筆者了解到,未來,將有更多來自清華的人文學者走上“人文清華”的講壇,向社會貢獻他們的思想與精神。“人文清華”講壇將以校園為起點,為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精神支撐,為人才培養、人類的文明進步貢獻人文的力量。

  (鮑涵、岳廷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5日 17 版)

(責編:崔東、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