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實施“留學行動計劃”,推進學歷學位互認,促進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教育在行動(教育眼)

本報記者 丁雅誦
2017年05月11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帶一路,教育在行動(教育眼)

  在千裡之外的巴基斯坦北方公司的一間辦公室裡,擺放著這樣一張照片:一個巴基斯坦家族,6張微笑的面龐,定格在北京理工大學的逸夫樓前。這6個人分別是辦公室的主人伊克拉姆,以及他的大女兒、大女婿、二女兒、二女婿和小兒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曾是北京理工大學的留學生。

  伊克拉姆之所以對中國、對北京理工大學用情至深,是因為2005年的留學經歷,讓他成為如今公司的專業技術骨干。留學期間,伊克拉姆就帶領全家人來中國旅行,並特別參觀了北理工﹔回國后,伊克拉姆幫助子女們申請了中國政府獎學金,並把他們送到北理工讀書。伊克拉姆的一家,正是“一帶一路”友好交流的一個縮影。

  再過兩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召開。截至目前,“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進展如何,還將在哪些方面繼續推進?讓我們一起看一看。

  培養人才,推進留學

  今年6月,連接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港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運營在即。這條鐵路是肯尼亞近百年來新建的第一條鐵路,完全採用中國資金、中國標准、中國技術、中國裝備。

  鐵路建成之后,運行、維護、管理上的專業人才從哪來?負責鐵路建設的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決定聯合北京交通大學,啟動肯尼亞留學生項目。從去年開始,兩批共60名肯尼亞學生來到了北京交通大學。留學生們學制為4年半,最初半年學習漢語,之后兩年半學習基礎,一年在職業學校參加實訓,最后半年完成畢業設計,畢業時將獲得北交大的學位証和畢業証。

  “我在家鄉的時候,見到過許多中國工程師,他們能修鐵路、造橋梁,很了不起,我也希望像他們一樣。”丹尼爾是這60名留學生中的一員,他說:“對我來說,‘一帶一路’是難得的機遇,中國還為我們提供了全額獎學金,我很感激。所以,我一定努力學習,建設家鄉。”

  “‘天地交而萬物通’,作為有著百年鐵路情結的行業特色高校,北京交通大學在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理應擔當起服務‘一帶一路’的責任使命。”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曹國永說:“近3年來,共有來自近100個國家的1766名國際學生來到北京交通大學學習,涉及本、碩、博50個專業。特別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學校通過中外聯合培養、學歷學位教育、訪學交流、設立獎學金等方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推進留學、培養人才是“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介紹,教育部一方面大力實施留學行動計劃,去年共選拔226名國別區域研究人才赴34個國家,選派908名涉及37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出國培訓進修﹔另一方面設立卓越獎學金項目,培養發展中國家青年精英,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每年向沿線國家額外提供總數不少於3000個獎學金新生名額。

  合作辦學,學歷互認

  河北工程大學的大三學生鄭婉容,如今在波蘭華沙社會人文大學已學習一個多學期。“如果沒有‘一帶一路’‘2+2’合作辦學,我怎麼有機會來這裡讀書?”鄭婉容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還經常被漢語專業的同學拉去當‘老師’。”

  常州大學的代表團日前來到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就合作辦學進行了深入交流。“常州大學目前正在籌辦醫學院,弗林德斯大學醫學院的治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常州大學副校長陳奎慶表示:“受益於‘一帶一路’,我們還將與更多國外高校開展合作和交流。”

  得益於“中緬職教留學生合作項目”,87名緬甸學生前不久進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開始為期3年的學習,他們畢業后將成為緬甸高職院校的師資骨干。

  “一帶一路”推動學校間的合作,既為中國高校提供了一個國際交流的平台,也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了國際化人才。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辦學與監管處處長閆炳辰介紹,截至目前,經審批的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共有2539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1248個,高職高專層次928個。一批示范性高水平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落地,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浙江大學愛丁堡聯合學院等1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此外,境外辦學也在穩妥推進,截至去年,我國高校已在境外舉辦了4個機構和98個辦學項目,絕大部分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

  合作辦學的目的是實現互聯互通,而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實現學歷學位的互認。近年來,教育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加強教育政策的溝通,先后與4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一帶一路”國家達24個。許濤表示,在推動學歷學位認証標准連通方面,我國推動落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協調世界銀行編寫了《關於國際教育趨勢及經驗的政策建議》,並牽頭組織制定了《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語言相通,民心相親

  隨著“一帶一路”教育和人文交流的迅速發展,“中國熱”“漢語熱”不斷升溫。在柬埔寨街頭巷尾的商店裡,常常出現中文的標識﹔在匈牙利語言類大學中,中文是最吃香的語種之一﹔在俄羅斯,很多人認為,學好漢語等於有了“鐵飯碗”……

  “一帶一路”的提出,也讓中國了解世界。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通曉當地語言、熟知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人才還很匱乏,因此,“小語種”教學任務相對較重。對此,教育部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支持該校通過引進國外師資、公派留學、與國外高校開展合作等多種方式,實現外語專業設置的全覆蓋。

  “作為以外語特色立足的學校,語言類人才培養是北外服務‘一帶一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表示:“北外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非通用語種高端人才培養基地,現已開設72種外語。我們計劃在2018年達到94種,做到不留空白,而這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就是開設重點。”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想要推進兩國關系,除了要了解對方的語言,更要促進民心的相通。對此,教育部門重點組織開展了國別和區域研究,全面加強對沿線國家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為推進民心相親提供了智力支撐。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政策規劃處處長劉劍青介紹,在教育部發布的141項專項研究課題中,其中70項涉及“一帶一路”的46個沿線國家,同時設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智庫報告課題,覆蓋66個沿線國家。

  在促進民心相親方面,地緣優勢不可忽略。“一帶一路”重點省份應當立足本省特點,開展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比如,海南可以重點加強與海上絲路國家的交流,展開熱帶農業、海水養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新疆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接壤,在教育對外開放,尤其是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上,具有區位優勢。許濤表示,今后,依托重點省份的“省部共建”,將成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抓手。去年,教育部已完成8省區的簽約,今年,教育部進一步與5省1市完成簽約,基本實現與主要節點省份簽約的全覆蓋,基本形成省部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1日 18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