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遇“鄉音” 勾起學子思鄉情
學子留學在外,最割舍不下的就是故鄉的情結。能夠勾起學子思鄉之情的,不僅僅是故鄉的味道和故鄉的風景,還有故鄉的聲音。身處異國他鄉,一句簡單的家鄉話,或許就能體會到故鄉的溫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不論在外留學多久,家鄉話仍是學子難以割舍的故鄉情。
留學海外,家鄉話因為鮮少用到,反而會讓學子更加珍惜能夠說家鄉話的時刻。
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留學的王遠已經在國外3年,聽到有人說家鄉話仍然會很激動。“山東的口音很容易辨識出來,有時碰到中國同胞就已經感到很親切了,在跟他們講話的時候,如果聽到他們說話帶山東腔調,我感覺像是中了彩票。”王遠說,“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大家一說起家鄉話就會變得很興奮,感覺就像是完成了一個認親的過程。 濃濃的鄉音於我來說就像是某種暗號,對上暗號,就是自己人。”
吳曉(化名)曾在美國紐約大學留學。“我是重慶人,在留學期間或旅行途中,有時會碰到來自重慶的中國留學生,往往在我們自我介紹之后,就開始說家鄉話。倒不是刻意要這樣,大部分時候我們完全是下意識地,熟悉的鄉音就脫口而出了。聊天時不必考慮普通話的發音和用詞,一些方言中的特有詞匯也不必專門解釋,對方就能全部明白,像是家人之間的默契,會讓人很有歸屬感。”吳曉笑著說道。
在留學在外的學子心中,鄉音其實是代表“家”的符號。
“在美國的時候,每次我和爸媽視頻通話,媽媽跟我打招呼時的那一句‘幺兒哎’,會讓我瞬間覺得家鄉不再遙遠。”吳曉在跟爸媽聊天時用的都是重慶方言,對她來說,方言和家是緊密相連的兩部分,“‘幺兒’在重慶方言裡是‘心肝寶貝兒’的意思。有時國外的生活並不如意,但是就這麼簡單的一個稱呼,即使遠隔重洋,也會讓我覺得我在家人的眼中還是個被關愛的孩子 。”
“家鄉話在我心裡永遠是最溫柔的。”王遠說道,“說普通話時,是規范而工整的。而家鄉話不是這樣,家鄉話是隨意而親切的。在國外留學,學子常常最需要的就是親切的感覺,有些話隻有用家鄉話說出來,才會有那種特有的溫暖的感覺。”
對於很多學子來說,鄉音是不願意也是不可以更改的習慣。
曾在英國留學的孫昊然來自東北,他對於鄉音有著深深的執著。“在記憶裡,我幾乎沒跟家裡人說過普通話,因為感覺那樣會很奇怪。對我來說,東北話就像是我的‘根’,雖然現在說普通話的時候比較多,但是我不能忘了自己的家鄉話。”對於同學調侃他說話帶著“東北大碴子味”,孫昊然並不覺得是一件丟人的事,反而對此很自豪。“留學時接觸的中國人來自祖國各地,大家都會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家鄉的口音,這會讓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特色。有時大家聚在一起,會專門用各自的家鄉話來聊天,互相學一些簡單的詞匯,這個娛樂方式可以持續很久。我們能夠感受到天南地北的鄉音在屋子裡互相碰撞著,不時迸發出歡樂的火花,說著家鄉話的時候,我常常會有極大的自豪感,為我的家鄉,也為我的家鄉文化。”(賈程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3月27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