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記:我的人生折返跑
春節的鞭炮聲仍然在耳邊回蕩。千家萬戶餃子飄香,人們圍坐在一起,談論著今年的春晚。大人們笑著,孩子們鬧著……這本該是大年初二的正確打開方式,然而對於我來說,卻是跟家人、朋友、祖國說“再見”的日子。2010年的大年初二,我登上了去澳大利亞留學的飛機。
初到澳大利亞,走出飛機場,我看到了預定好的車來接(家裡的長輩輾轉托朋友安排的),頓時一路的忐忑都煙消雲散。當時心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真是至理名言啊!懷著激動的心情,我跟司機大叔一路走一路聊,一邊看著澳大利亞如畫般的美景,頗有種自駕游的暢快感覺。司機大叔送我到家,熱情地幫我把行李搬到屋裡,大手一攤:“機場接機、搬行李,共100澳元,謝謝!”
這是我第一次深切體會到,我真的離開家了。在國內,如果是朋友,哪怕是朋友的朋友,遠道而來,機場接送,甚至請吃飯,似乎都天經地義。不過在澳大利亞,朋友歸朋友,生意歸生意。同學同事之間,出去哪怕是喝杯咖啡,肯定也都是AA制的。如果兩個人已經跨越了AA制,那絕對是兩肋插刀的感情,或者即將結婚的節奏。在我們看來,這似乎不近人情。不過在澳大利亞,這種行為非常常見。
我讀碩士時,有個澳大利亞的博士生師姐,一邊懷著寶寶,一邊做具有放射性威脅的實驗。作為師弟,我強烈要求替她做實驗。第一次,她婉拒﹔第二次,她不開心地拒絕我說:“我確實是懷孕了,但是不代表我什麼都干不了。”當時我還覺得有點委屈。不過認真思考后,我覺得確實是自己不對。由此我也明白,不要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別人,而是先去真心地了解別人的需求,然后再看自己能提供什麼幫助。
時間過得很快,我漸漸了解了澳大利亞的生活。比如,到任何公共場合,人們都自覺排隊。而這種公共秩序的建立,不只是源於較高的公民素質,更是源於有效引導。即使有不排隊的人擠到了前排,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是絕對不會為他辦任何事情的。在物質生活方面,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不再與工種挂鉤。不管你是搬磚的,還是收垃圾的,收入跟大學老師差不了多少。因此,人們上大學不再是追求幸福生活的選擇,而成了個人精神層面的選擇。
初來乍到時,我是懷著矛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卑感的。自豪是從小學到的“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自卑是來自於網絡上有些鍵盤俠的指導:“外國似天堂。”但當我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幾年之后,自卑感逐漸消失了。
這來源於我確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快速發展!在澳大利亞,絕大部分商店在18時后會關門。而一旦到節假日,更是全城閉店。初次經歷公共假期的我,因為沒有提前儲備食物,跑了很遠的路,才在一家加油站的便利店裡,買了一些面包、泡面之類的,勉強度過了3天假期。這種事情,絕不可能發生在中國,中國的小伙伴兒們在家動動手指頭就能有好吃好喝好東西送到家門口,簡直不能更幸福!各種互聯網工具,比如網購、網絡叫車服務等,中國更是走在了前面。
轉眼間,時光飛逝,我已在澳大利亞生活6年,即將迎來博士畢業。對於每一個留澳學生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留下?還是回國?我也在這個問題上糾結過。選擇留下,可以繼續享受青山綠水、藍天白雲﹔與此同時,也要承受無聊乏味、節奏緩慢的生活,而且中國移民想要融入當地人的圈子確實很難。選擇回國,對於已經離開中國6年、從來沒在國內工作過的我來說,適應中國的人情社會同樣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經過慎重考慮,最后我和妻子還是選擇了回國發展。
在留下還是回國的問題上,定會有不同意見。我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至於哪裡更好,隻有你親身體會過、生活過,才知道。(寄自澳大利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3月27日 第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