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踩踏事件:被遺忘的廁所挖了個“致命”的坑

3月22日,早春料峭,濮陽的月季花還未蘇醒,一場突如其來的踩踏事故,卻讓一個稚嫩的生命瞬間凋零。
當晚,濮陽縣人民政府通過官方網站公布事故傷亡情況,這起發生在該縣第三實驗小學的事故致使22名學生受傷,其中1人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官方公布的事故原因,是課間學生集中去廁所,擁堵導致踩踏。上廁所這樣的平常之事,竟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人們在揪心傷亡學生的同時,也開始質疑,我們的校園安全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創建於1998年,據媒體此前報道,發生事故的老校區有一、三、四共三個年級,23個教學班,在校生1704人。但是兩層廁所樓中隻有五個廁所,其中女廁兩個,共24個蹲位,男廁三個,共15個蹲位,以及兩個長達5米的小便池。
39個蹲位1704人,這樣的配置顯然讓人有些瞠目結舌。對於學生而言,上廁所全部集中在課間的10-15分鐘。記者粗略地算了一下,按照一個孩子往返廁所平均需要2分鐘,一個課間休息,隻有兩百多個的孩子可以完成如廁。當天學校舉行月考,唯恐耽誤考試的孩子們,在短短的十分鐘內蜂擁奔向原本就很狹窄的樓梯,於是,悲劇發生了。
按照教育部門的規定,中小學標准班額為小學45人,初中50人。一般來說,56人以上的班即為大班額,66人以上則是超大班額。而在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平均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在74人以上。不少當地網友表示,這樣的班級容量,在濮陽不是少數。
根據去年公布的《河南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准(試行)》的規定,學生廁所按學生人數配置,男生每40人設一個大便器或1.2米大便槽,每20人設1個小便斗或0.6米長小便槽。女生每13人設1個大便器或1.2米大便槽。相比以上要求,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的廁所配置嚴重不足。
河南是人口大省,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加快,進城務工人員數量增加,隨遷的農村子女紛紛涌入縣城,學生數量直線上升。然而,配套的學校建設和基礎設施改善卻未能實現與之同步。一方面,要保証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學校受現有布局條件的限制,隻好“擴班擴容”。
不斷增多的入學需求與教育資源供給之間面臨著巨大的矛盾,像廁所這樣細節之處的辦學條件更是完全“跟不上”。班級規模的日趨“超載”,挑戰著縣城學校的教育承載力,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教學樓老化、廁所與教學樓分立兩處、蹲位嚴重不足……作為縣級小學,這些基礎設施的“掉隊”,成為釀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校園安全,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近幾年的校園安全事故中,不乏由於“自動扶梯”、“操場積水”等細節原因造成學生傷亡的案例。近幾年,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增大,教室、食堂、宿舍、操場,這些明面上的設施常被人們所關注,而相對來說,常常在人們視線之外的廁所、下水道等似乎成為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學校廁所作為一項衛生基礎設施,國家、省、市均有相應的標准,而總有學校似乎“視而不見”,把功夫做在表面,讓學生保持“分秒必爭”的上廁所狀態。而麻痺和忽視帶來的后果是1死22傷的慘重,讓人痛心。
目前,這所昔日課上書聲琅琅、課下人聲鼎沸的小學,已經處於停課狀態。濮陽縣23日的通報稱,正在對三實小廁所進行全面施工改造。改造后將新增蹲位45個、小便池11米、洗手槽23米。同時,對樓梯進行改造,打通二樓教室與廁所隔斷,保証每層樓都有廁所。
隱患早就存在,總是視而不見,事故發生了,立刻就能解決,看來非不能也,實不為也。1%的校園安全事故,對於當事學生和家庭來說,都是百分之百的災難。花朵嬌嫩,呵護成長不能總是“亡羊補牢”,更應“未雨綢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