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留學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最權威的留學信息>>獨家報道>>留學生雜志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徐星:給化石命名最多的、活著的古生物學家”

2017年03月04日18:00 |
小字號

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從早些年殘忍冷血的鱷魚家親戚,到今天廣為人知的雞和鴿子的共同祖先,近些年來每隔一段時間,關於恐龍的一些認知就會發生一些顛覆性的變化:恐龍有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有長著羽毛的!恐龍有睡覺的姿勢和鳥類一樣!被寫進教科書的始祖鳥,很有可能並不是最早的鳥類,而僅僅是一種小型恐龍!這些帶給人們顛覆性認知的,都會指向一位中國的古生物學家,他就是徐星。

徐星,1992年獲得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學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古脊椎動物學專業碩士學位, 並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001年在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從事短期研究工作﹔2002年獲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動物學專業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的研究工作涉及分類學、系統學、形態功能學、古動物地理學和骨組織學等諸多領域。在分類學方面,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達30余種,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暴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類、傷齒龍類、馳龍類以及角龍類的化石,世界上第一個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龍標本,世界上最小的甲龍標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鳥獸腳類恐龍標本,世界上最早的虛骨龍類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出乎意料的是,在最開始上學的時候,徐星並不是想學古生物學。徐星說:“我小時候想過當和尚,一代高僧,雲游世界。這是一個很認真的想法,我一直對宗教、哲學很感興趣。初中開始我想當科學家,物理學家。那時候就覺得科學就是物理和數學,其他就沒有聽過了。”

1988年,徐星來到北京大學報到,才知道自己的專業是地質系。因為當時的他對古生物並沒很感興趣,他沒有很專注地學古生物,反而讀了其他的好多書,還跑去人大旁聽了三個月的經濟學課程。“后來上了我們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生物研究所),頭兩年也確實不想讀,就自己學編程。直到最后一年,要寫論文,很幸運的是我有幾個很好的標本可以研究,讓我覺得很有趣,同時也很有一些成就。這個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下子就徹底進入到這個行業了。”

提起古生物學,公眾有興趣的不算特別多。然而古生物學研究卻讓徐星著迷。徐星說:“古生物學研究其實是個非常枯燥的事情。很多時候,你實驗做了,數據也收集了,但是真落實到一篇文章的時候是很枯燥的。比如你做系統發育分析,就是填格子,數以千計的格子需要你去填,相關信息是通過一篇篇文獻和一件件標本獲得的,非常繁瑣。不過,偶爾也會有很慶幸的時刻,比如你在野外發現了一個新的化石、標本。還有就是當你的文章終於寫完了或者到達某一個節點的時候,偶爾,非常非常偶爾,覺得自己對這個學科,比如鳥類起源,還是做了點東西,會有種慶幸。”

關於徐星的學術成就,《自然》雜志在2012年曾經給過一個簡短的評論:“徐革新了恐龍進化研究,幫助中國成為古生物學的動力室。他已經給60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個在世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命名的都多,並且他今年(2012年)隻有43歲。”往更早些時候回溯,他的故事更為傳奇——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有關“古盜鳥”的錯誤報道,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此事也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當然,他所堅守的並不影響他在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豐田計劃”,此計劃由豐田公司資助,面向全球田野生物學、考古學、氣象學和古生物學等領域中的新銳科學家捐助巡洋艦越野車。徐星成為全球.... 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唯一入選的研究者,時年32歲。

化石中蘊藏的秘密,是一個個流傳了億萬年的傳奇。“化石不會說話,”徐星的同行、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羅哲西說:“需要一個有洞察力的古生物學家來講述其中的故事,而徐星是一個善於講述精彩故事的人。”

徐星獲得了“第九屆中科院杰出青年獎”,對新疆准噶爾盆地戈壁地區連續.. 年的野外考察,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他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導致了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他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20余種,是世界上命名恐龍有效屬種最多的學者之一。他在暴龍類、鐮刀龍類等的形態學、分類學等方面的成果被評論為引發了恐龍研究領域革命性的變化。他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有關評論譽為裡程碑式的成果,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種。他糾正了199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有關“古盜鳥”的報道錯誤,避免了錯誤知識的傳播,成為古生物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徐星對這些溢美之詞卻看得很淡:“從學科上來看,命名代表著你給古生物學帶來一些新的信息,不過最關鍵的還是你怎麼用這些信息。例如我們命名了化石之后發表了,外國的研究人員馬上可以做更細致的工作,甚至把你的工作都掩蓋了,所以我們也經常面臨這樣的困局。但是國際間的交流也有好處,會帶來一些新的想法、新的主意,激發我們的思維。”

來源:留學生雜志

(責編:唐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