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留學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_最權威的留學信息>>獨家報道>>留學生雜志

對話90 后海歸萬柳朔:明年今日,你將在哪裡辦公?

楊芳
2017年03月04日17:51 |
小字號

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萬柳朔(Randy),無界空間聯合創始人兼CEO,90 后,2011 年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並取得經濟專業、中國與亞太研究專業(全系排名第一)雙學位。隨后,Randy 選擇回到中國,加入波士頓咨詢集團。2015 年,借鑒美國“We Work”模式,他創辦了中國的“聯合辦公空間”——無界空間,為創業者提供創業、生活、社交社區。目前,無界空間已在國內開設9 家分店。

Randy,無界空間聯合創始人兼CEO,是一個標准的90后青年,8歲隨家人移民美國洛杉磯。

在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就讀期間,Randy參與創建了全球性學生組織——全球中國聯接(Global Chinese Connection,GCC)。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完全由學生組織與管理的非營利性組織,旨在建立中國未來青年領袖與國際社會交流的平台。憑借出色的溝通力,Randy很快就從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理事會的五位成員之一。這位90后青年雖然是在洛杉磯長大,卻一直做著跟中國相關的事情。

2011年畢業時,Randy收到波士頓咨詢中國BCG的邀約,工作地點在北京。面對眾多呼喚自己留在紐約的忠言,Randy認為人必須要在陌生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快的成長。於是,他說服了父母,隻身回到中國,殊不知接下來所面臨的挑戰遠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剛剛入職參加BCG中文考試時,Randy有一半的詞語都不會寫,隻能用拼音代替。對於從小在美國生活的Randy而言,文化沖突依舊是不可逾越之溝,他耗時良久才適應中國的處事和交友方式。在從事咨詢行業兩年半后,Randy已經掌握了部分游戲規則,開始想要更有趣的生活,於是他決定沖往下一關——創業。

種種市場調研后,Randy決定借鑒We Work辦公模式,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接地氣的、服務更周到的聯合辦公空間,並取名為“無界空間Woo Space”,意在社區感即家的歸屬感。與We Work(客戶群體為自由職業人)不同的是,無界空間當前主要面對創業者。

作為北京三大聯合辦公空間之一,Randy創辦的無界空間是為早期創業者提供創業及生活、社交等全方面服務的線上線下創業者社區。辦公環境兼具美感、功能性和舒適性,被譽為“別人家的辦公室”。

從2015年7月第一個空間開幕到現在,無界空間先后獲得來自經緯中國、梅花天使、青山資本、艾想、創業最前線、優客工場等機構􀀔 輪融資,並在國內開設9家分店。

留學生:在康奈爾大學就讀期間,為什麼會選擇加入全球中國聯接?當時你在這個學生組織的工作是什麼?Randy:當時GCC比較吸引我的一點是,它的目的在於能為與中國有關系的或對中國有興趣的年輕領袖們提供一個平台互相認識、交流,建立學生自己的社交網,我個人對這一出發點頗為認同,所以后來就加入了這個組織。GCC的性質是一個完全由學生獨立自主運行的非營利、無黨派立場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最開始我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了分部,是GCC康奈爾大學分會主席、中心管理委員會聯絡部門負責人。協助GCC從全美20所大學擴張到全球50多所大學的規模,擁有會員一萬多名,並負責和管理整個網絡60多個分部的內部聯絡和溝通。隨后我加入了GCC總部, 擔任GCC全球管理中心副主席,主管外部事務,如策劃並組織一些全球性的大型論壇等。畢業后,我們成立一個理事會,我也就成為了第一批理事會的五位成員之一。

留學生:回國的想法是什麼時候萌生的?

Randy:回國的想法我在大三的時候就有了,但真正落到實處還是在大四。當時面臨著的一個問題就是,畢業后去哪裡工作。我自己的直覺是在中國可能學到的東西會更多,畢竟我從小是在美國長大,而中國有國企、有私企、有民企等,感覺自己會有更多的體驗和收獲,了解不同類型公司做事的不同方式,所以就下定決心要回國。

最終促成我回國的一個契機是2011年9月我收到來自波士頓咨詢集團的Offer,邀請我前往中國工作。於是,我義無反顧地來到了北京,在這家全球性管理咨詢公司為各個行業領域的跨國公司或本土企業訂制解決方案,協助他們進行業務轉型。

留學生:你為什麼會想要從BCG 轉向創業?之前對聯合辦公空間行業有所了解嗎?

Randy:其實我一直都有創業的想法。進入BCG之前, 我曾和朋友在硅谷開發了一個可以提醒朋友生日、幫人選擇生日禮物的程序,每完成一個訂單我們會抽取30%-40%的提成。第一次的創業並沒有持續多久,我選擇了加入BCG。在BCG工作兩年多后,我覺得自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人脈,掌握了足夠多的技能,並且也有了一定的積蓄,於是決定辭職尋找創業機會。

之前在紐約的一些朋友搞創業時,我曾對聯合辦公有過一些側面了解。像科技寺創業空間和上海的聯合創業辦公社這兩家是我一直都知道的。當時也是比較看好這個市場前景和需求,所以就研究了一下We Work的辦公模式,在經過一系列的市場調查后,決定開始做聯合辦公空間。但沒想到的是,無界空間剛起步就趕上了政府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也直接帶動了整個聯合辦公空間行業的發展。而無界空間與優客工場的股權戰略合作也將聯合辦公趨勢推向了一個新的層面。

留學生:一般而言,80 后、90 后海歸回國創業時都會在資源、融入、交際等方面有所欠缺。據了解,無界空間創始團隊的幾位核心成員基本上都是畢業於名校的90 后海歸,那在創業階段會不會也存在類似問題?

Randy:這方面的話,問題不算很大,畢竟我已經在國內生活和工作􀀔 年多了,也積累了一些人脈。我認為創業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讓這些所謂的短板通過自己的業績、個人能力來慢慢地進行彌補。的確,創業伊始,我們在國內地產界的人脈資源幾乎是零,但通過我們后期設計的成品、開拓的市場、作出的創新,很多人開始逐漸認可並願意跟我們合作交流。

留學生:從2015 年7 月到現在,無界空間一直在不斷擴張的原因是什麼?

Randy:不斷擴張的主要原因是整個市場都在快速擴張,我們得跟著市場的節奏走。另外,我們的理念是既然創辦了無界空間就要把它做大,往上市的方向發展。對所有創業企業來說,身處資本寒冬中,跑在前面的優秀企業,反而更容易被資本市場發現。我覺得無界空間做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即便在快速擴張模式下仍能夠整體上保持較高的入駐率。

留學生:基於國內現狀考慮,這類聯合辦公如何確保社交的連接性?無界空間所主張的“社區感”,你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嗎?

Randy:聯合辦公的核心就在於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即怎麼把不同行業的人私下聚在一起交流,我們在這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首先從設計角度來看,你必須設計一個非常開放的空間,當然這不代表全部都是開放式的工位(我們會在每個空間設計時考慮平衡,畢竟中國人對於純開放空間不是非常喜歡),但是整體的設計感要保証非常的開放。在無界空間的設計中,把工位、休息區、交流區融合在一個空間體系裡,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入駐者相互交流。其次要組織一些興趣類活動(如體育大賽、萬聖節派對等),把單個空間裡的人連接在一起。最后就是組織不同社區之間的交流活動,如電影會等。所謂社區感,其實就是一種“家”的歸屬感。在緊張工作的同時,入駐者可以互相幫助,結識新的朋友, 共享創業經驗及資源。讓不同行業的人在一起交流,讓互不認識的人能夠互相幫助,這就是我所認識的社區感。

留學生:無界空間的目標群體都是一些90后的創業者嗎?

Randy:雖然無界空間創辦伊始就主打年輕、海歸和高端創業人群,但現在已經不再局限於創業企業了,我們和一些中小型企業都有在談合作項目。

留學生:聯合辦公鼻祖We Work 悄然入華是不是“狼來了”?據悉,全國眾創空間已超過1.6 萬家,無界空間如何脫穎而出?

Randy:我個人認為We Work入華是件好事,畢竟目前國內的聯合辦公空間市場還處在一個萌芽階段,我們非常歡迎新的玩家參與進來,因為有高手的加入,才能提升整個行業。另外,We Work的市場定位和定價跟我們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之間不會存在那麼多的競爭。而且我們也希望We Work的進駐能帶來一定的效應,提高大家對這一行業的認知度。

聯合辦公空間行業在不斷擴張的同時,市場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以目前的市場現狀是供不應求。大家既保持獨立、各自成長,又能夠合作互動,並沒有說是已經白熱化到你死我活的競爭狀態。

我相信這1.6萬家眾創空間中有90%-95%的比例是隻有一家店的。眾創空間做一家很簡單,但是如果你想要做連鎖店,慢慢建立自己的品牌,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眾創空間要擴張,必須打造品牌影響力,這也就需要你擁有相當的規模、具備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留學生:回顧歸國創業這段歷程,你本人有何感想?

Randy:其實於我而言,創業的最大收獲就是它在教我不斷的失敗,在無數次失敗后磨練自己、學習經驗。作為一個90后創業者,其實我之前的人生閱歷比較少, 思維也很簡單,通過創業結識了一些經驗豐富的長輩, 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當然,創業這段時間也對自己的分析能力有所提升。每天面臨著新的問題,你不得不學會思考,怎麼克服它、解決它。我覺得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擺正好心態。通過各種失敗和挫折的洗禮,你要學會以一顆平靜的心態坦然面對和解決各種問題。 (楊芳)

來源:留學生雜志

(責編:唐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