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廣州中學生消費行為調查 電子產品和衣服花錢最多

2017年02月01日09:17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州中學生消費行為調查 電子產品和衣服花錢最多

  近日,廣州市消費委員會發布《廣州市中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錢(包括父母給的)平均為365元。其中,電子產品和衣服是中學生花費的大頭,九成以上的中學生擁有手機,三成以上擁有高檔物品。

  1 中學生人均月消費294元

  去年11月至12月,廣州市消費委員會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廣州市中學生消費行為調查”。據調查,中學生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錢平均為365元,而月均花費則為294元。根據廣州市教育局數據顯示,2015年廣州市在校中學生達752358人,以此測算,廣州市中學生群體每月可支配零花錢總額達3.1億元。具體而言,高中生和職中生零花錢和支出均高於初中生。而當被問及零花錢的來源時,來自父母的最多,有93.1%﹔其次是壓歲錢,為41.4%。

  “別提了,我媽一次才給我20元。”初二的小林一說到零花錢心裡“都是淚”。小林表示,媽媽的行為常常讓他難以理解:“向我媽要錢,必須要‘師出有名’,比如買輔導書、交班費,我媽才會給,平時的20元是純零花錢,我一個月會向我媽要五六次吧,都用來買零食和打游戲了。”

  而在小林媽媽看來,一次隻給兒子20元,實在是因為小林“黑歷史”太多了。小林媽媽說,以前也不怎麼管兒子的零花錢,孩子用完了就給,直到她發現兒子零花錢大筆大筆地花在游戲上面:“幾十幾百的充進去,買那些道具啊、禮包啊什麼的,我覺得他這個花錢很有問題。”小林媽媽表示,希望通過嚴格的零花錢管控制度,讓孩子理解錢的來之不易,並不是有意要‘克扣’孩子:“他平時在學校可以吃食堂,天天回家,生活、學習上需要什麼,我們都會給他買,在我看來,孩子沒有什麼地方需要花錢的。”

  調查顯示,89.1%的中學生可以自主支配自己手裡的錢。“我家孩子一個月是100元左右。”初三學生家長鄧女士表示,自己不會按月給孩子零花錢,一般都是孩子有需要時才會給:“我會問清楚她要錢是准備干嗎的。我認為,家長了解孩子零花錢大致用在哪兒,也是必要的。”

  2 電子產品和衣服支出最多

  調查顯示,廣州市中學生在電子產品上花銷最大,以平均878元的消費額排在第一,其次是服裝757元、書本文具427元、休閑娛樂320元等。從總體上看,九成以上的受訪學生都擁有手機。

  “我們班同學月均零花錢在1500元左右,感覺大家都是土豪。”阿杰是一名高一學生,和很多同齡人不同的是,他念的是國際班。上了高中以后,阿杰明顯感覺周圍同學和初中同學的不同:“大家都很有錢,有的會追求最新款,比如蘋果或者其他數碼產品,一出新的立刻就買。”

  調查還顯示,三成以上的學生擁有高檔物品。其中,14.5%的受訪學生擁有限量版運動鞋,13.0%擁有高檔手表,9.2%擁有昂貴的服飾。在阿杰看來,這種情況在他班上比比皆是:“買衣服,凹造型什麼的都要花錢。大家一般喜歡穿范思哲、紀梵希、MCM,還有輕奢的一些牌子。”而對於記者一個月1500元買這些奢侈品牌遠遠不夠的疑問,阿杰表示,服飾什麼的都是家裡“另算”,零花錢的大頭是“玩”:游戲,泡咖啡廳,請客吃飯什麼的。但阿杰也坦白,同學們手頭寬裕僅僅是因為家境比較好,並不存在為了攀比而消費的情況:“我們沒啥好比的,大家都一樣,都是朋友。過生日大家互相送禮物,也都是送幾十塊錢的東西,心意最重要。”

  3 愛網購,近三成被騙過

  “在天貓上買了一雙球鞋,結果穿幾天就開始掉漆。”高一女生豆豆表示,自己偶爾網購,當時在網上看到這雙鞋售價300多元,感覺比專櫃劃算:“那家店做得和旗艦店幾乎一模一樣,我覺得應該是正品,結果沒想到是假貨。”不過,豆豆發現鞋子質量有問題后,並沒有申請退貨:“就當自己倒霉吧,我覺得退貨太麻煩,懶得退。”

  據調查,八成以上的中學生有網購經歷,近三成中學生有網購受騙的經歷。記者調查發現,中學生網購受騙,多是“初入江湖,涉世未深”,第一次網購被騙的情況最為普遍。而找賣家協商、找電商平台投訴和給差評是最常用的解決辦法。

  “我‘雙11’在購物網站上給媽媽買了一支口紅。”小涵回憶,當時看到有滿減優惠,覺得十分劃算,沒想到媽媽沒用幾次,口紅上的logo居然開始掉漆了:“我當時立刻拍照上傳申請退貨了,寫了‘假貨無疑’,賣家什麼溝通都沒有,直接就給退了。”

  而同樣是假貨,大美則沒有這麼幸運,她第一次網購是在某寶上,給自家寵物買了一瓶進口沐浴液,寄回家后發現連商標都沒有:“我退貨之后店家說沒收到,找客服申訴又過了申訴時間,最后隻好自認倒霉。”

  專家 10歲開始 培養理財意識

  調查顯示,近四成中學生表示會制定消費計劃,四成表示“一邊花一邊作打算”,還有近兩成的學生表示“從不計劃,想花就花”。這似乎從一個角度折射出當下廣州市中學生理財意識的程度。

  “對於青少年而言,樹立理財意識,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恆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行行長梁嘉賢認為,調查中反映的正是廣州中學生消費觀的問題。他表示,培養理財意識,最重要是對孩子消費習慣的培養,要讓青少年學會量入為出﹔其次,學生還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信用意識,把金錢當朋友,而不是金錢至上。培養良好的信用意識,讓孩子認識到信用在理財乃至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近期新聞裡出現了多起學生貸款引發的事故和問題,這其實都和青少年的消費觀、金錢觀和信用觀息息相關。”

  梁嘉賢建議,從孩子10歲開始,家長和學校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推進財商教育和理財意識的培養。對於家長而言,要和孩子分享錢的來歷、作用,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金錢觀和價值觀:“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分享工作和金錢的關系,讓孩子了解到工作和金錢的平衡性。當孩子長大一些了,也可以適當地將家庭財富管理的情況分享給孩子,甚至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到理財行為中去。”

  臨近春節,又到紅包豐收季。梁嘉賢提醒,壓歲錢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家長可以借此對孩子做一些理財知識的普及:“我認為壓歲錢最好是有規劃地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全盤交給孩子隨意花完。” 梁嘉賢表示,家長可以利用壓歲錢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做一些理財規劃,也可以讓孩子去嘗試一些穩健的、低風險的理財項目:“最重要的是,孩子要養成記賬的好習慣,知道自己的收益端和消費端,構建清晰的收支體系。”

(責編:李岩、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